开展社会培训要避免几个误区
2019-01-14
当下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但社会培训并没有得到一些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其作用也没有得以真正发挥。职业学校在开展社会培训时需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也有义务和责任对社会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当前,我国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农业转型需要培育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学校要致力于加强面向市场的社会培训,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把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最大的社会效益,切不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忽视之。
二,重资源利用,轻资源开发。利用现有专业资源开展社会培训是职业学校的通行做法。但培训需求多样化与专业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培训工作的开展,社会培训渐变成为职校专业建设的“附属品”。因此,职业学校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培训资源建设结合起来,把专业建设与专业集群建设结合起来,深挖校内外培训资源,按市场需求开发培训项目,打造与培训项目配套的专兼职培训教师队伍。
三,重培训形式,轻培训质量。与全日制学历教育相比,社会培训管理难度大,没有硬性的考核要求,存在“变形走样”、考勤不严、内容删减、课时不足等问题。没有了质量,培训便不可持续,更谈不上效益。职校应组建专职社会培训管理队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规范性的培训大纲、计划和课程,杜绝乱办班、乱发证行为,引入评价奖惩机制,保障社会培训的质量标准。
四,重政策扶持,轻主动创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政府买单式”社会培训约占职业学校培训总量的70%以上。在“政府出钱、学校受益”的利益驱动下,职校社会培训很容易步入“等、靠、要”的误区,政府一断粮,培训就停滞。当然,社会培训需要政府支持,政府的指导、引领、助推、扶持是不可或缺的,但开展社会培训的基础力量是职业学校,其活力需要主动创新这个内因来激发。社会培训不仅要在机制上不断创新与开拓,而且在培训模式上要多样化,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思路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