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
2019-01-14杨校宁
杨校宁
(河南医药技师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引言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领导者的指导下,以某种共同的兴趣为中心,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关系交流,在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共识、改变成员的态度、概念和行为。团体心理咨询和个体心理咨询的比较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吸引更广泛的活动形式、更有趣、更多学生的集中力。它的传染性强、效率高,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经验、自我意识能力的开发和训练。团体心理咨询具有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独特内部机制。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念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况下组织者的部署和指导下,对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强调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按热身、进入、主题、退出等顺序设置单元活动,从而对团体领导者和组织成员的心理咨询能力和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团体心理咨询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水平”,包括基本的理论基础、操作程序、程序设计、注意事项、要点确定、前后测量等。第二层主要强调以中间层“心理水平”建立集体咨询的组织者和会员之间的关系,掌握运营规范等技术要点,积极促进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三层是最深层的“性格水平”,早期技术逐渐退到次要位置,整个团体心理咨询不会觉得故意的技术痕迹,每个人的内心感情与自然流动和冲突,人和人在积极关注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关心别人。不是理论讲座,而是一门非常实用、经营和经验性的课程,不是理解心灵的感情,实际上是“什么”。在群体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也要具有相应的特点。不仅要传授群体辅助课程的知识和理论,还要以能力培养具体化为核心,实现学生体验技术,技术回归经验的双重训练,逐步实现学生内化知识和知识生成等核心素养。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技校学生的应用价值
(1)增强师生间的交际师生之间可否有效交际对高校思政教育结果具有直观影响。借助团体心理辅导,可促使师生间具备良好的交流关系,缩减两者间的距离。因当代高校学生往往具备较强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可构建民主氛围,学生在交流期间可获取足够额尊重,能对他们的自尊心加以维护,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予以支撑。(2)构建适宜的认知观念高校学生之所以具有心理问题即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这里的自我认知即看待自己的方式,对个体性格至关重要。心理学者表示,个体心理和行为具有偏差是因不正确的自我观念所致。将团体心理辅导适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可促进学生个体有效交际,彼此分享情感体验,舒缓心理压力及负担,构建产生正面向上的自我观念。(3)构建思政教育情境践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先行条件即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对各类环境下学生如何展现自我加以引导。因高校学生行为会被环境因素干扰,故而可经由榜样力量引导高校学生行为。就团体心理辅导而言,借助社会学系理论,以团体心理辅导等平台为基础,给学生构建适宜的情境,所有学生均具备机会积极交流,表述自身所想,并经由这一过程对他人成功经验加以吸收。(4)此次团体辅导的目的是增加团体信任感、增加团体成员对自己及其他成员的认识,最终实现接纳自我和他人。整个活动由热身活动“可爱的cat”;主题活动“我的自画像”和“人际关系中的我”;总结分享活动“团体检测站”、“我的心里话”及家庭作业“手语歌——《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错》”构成。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明显提升技校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弹性总体水平和三个维度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可以基本的断定两组数据的源头是相同的,实验的数据是有价值的。通过八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后,实验组成员的心理弹性总体水平及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三个维度上有显著的提高,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是提升技校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有效途径。团体辅导的课程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保证实验组的学生心理弹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根据2个月后的追踪测试数据,它证明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弹性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心理弹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是可以学习和习得的。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时,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弹性的维度特点进行团辅活动设计,使得课程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容易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从干预的结果来看,活动方案是有效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我们从实验组的学生口头反馈来看,所有学生对整体团辅活动也表示非常高的满意度。本数据实验研究中也是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实验的总体样本还是偏小的,而且在过程当中也可能具有相对的误差,并且我们只在某技师学院一所技校进行实验干预,因此,对于其他地方的学生而言,可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究。
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及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继承人,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其心理素质的发展必将影响国家的发展。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目的。我国学者林崇德先生认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我们一直强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深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