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文化土壤 构建成长场域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建设

2019-01-14陈炯明

江苏教育 2019年59期
关键词:虞山工作坊研学

陈炯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而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载体,是建立在乡土区域时空中的历史积淀,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文化之魂。因此,乡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形式,是实现乡土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认同相统一的主要途径。

在强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强调转变育人模式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并完善地方文化课程体系,构建学生人文研学场域,并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江苏省常熟中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理念,充分开发与利用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将特有的乡土风物、丰厚的人文积淀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努力推进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转变。

一、打造精品课程基地,创设文化特色鲜明的育人环境

常熟,是吴文化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物遗存、众多的历史名人和独特的古城格局,1986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虞山既是常熟的地理标志,也是鲜明的文化符号,虞山文化即常熟文化。常熟历史上产生的许多文化艺术流派都以虞山冠名,如虞山诗派、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等,这些流派影响深远。优秀的虞山文化理应成为校本课程的宝贵资源,值得认真挖掘与整理。

为了有效地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学校申报了虞山文化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经江苏省教育厅评审确定为省第二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2015 年6 月,虞山文化课程基地正式启用。基地以“一厅两廊五馆”的格局展示虞山诗派、书派、印派、琴派等文化流派的特点与成果。“虞山文脉馆”主要展示常熟名门家族文化和地方科举文化,同时作为虞山诗派的研学活动室;“虞山清晖馆”是虞山画派研学活动室;“虞山书风馆”是虞山书法艺术研学活动室,也是碑刻拓片艺术实践室;“虞山印象馆”是虞山印派研学活动室;“虞山正音馆”是虞山琴派研学活动室。此外,还创设虞山文化地方文献阅览室,学生社团活动室,师生与校友作品书画作品陈列室等。通过建设植根于虞山文化的课程基地,师生共同开展虞山文化探究实践活动。

二、创新课程资源配置,努力构建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体系

1.国家课程校本化,将虞山文化资源融入国家课程。

学校鼓励教师将虞山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彭尚炯开设的语文写作指导课“家乡特产——顶山栗”,以教材范文引路,把乡土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诗文,写出了不少介绍家乡特产的佳作。艺术组邵宁老师将虞山画派、书风、印派的鉴赏活动融进他所开设的书画鉴赏与篆刻艺术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技艺和审美情趣。政治教师在哲学课堂上,将常熟近代名人、两代帝师翁同龢引入课堂,指导学生探究其在支持维新变法中的价值,让学生感悟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2.校本课程特色化,将虞山文化资源融入校本课程。

编写校本选修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学校乡土文化课题组编写了常熟地方文化特色教材《虞山文化读本》并已正式出版,读本共18 章60 万字,分上下两册,由广陵书社出版。《虞山文化读本》不仅是让中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提高人文修养的好教材,而且填补了常熟地方文化历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学校根据地方文化特色设计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近20 门具有虞山文化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语文组开设了“走进常熟老街巷”“常熟风俗趣谈”“常熟名胜楹联欣赏”“常熟文学史概况”“金曾豪儿童文学作品选讲”“钱谦益与柳如是”“虞山文化读本赏析”;历史组开设了“山水人和话常熟”“文采风流说琴川”;政治组开设了“常熟文化名人评述”;艺术组开设了“常熟传统派篆刻”“常熟书画艺术欣赏”“常熟传统绘画鉴赏”“山水画创作实践”等课程。

3.活动课程专业化,聘请专家指导开发课程资源。

为加强对课程基地建设的专业引领,充分利用好校外资源,挖掘虞山文化课程资源,我校与常熟市地方志办公室、常熟市档案局、常熟市政协文史委、常熟图书馆、常熟翁同龢纪念馆、常熟博物馆等14 家单位签约,成为“虞山文化课程基地”资源共享协作单位,这样,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将虞山诗派、画派、印派、琴派等文化流派的精华部分有机整合于课程建设中,借助专家团队的智慧,指导学生感知、鉴赏与反思,充分发挥优秀文化资源的教化功能。

学校特聘国家一级演员、评弹艺术家陆建华开设“评弹与语言艺术欣赏”,特聘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边工艺”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陆皓东开设“花边工艺与制作”,特聘常熟碑刻博物馆专家王路明开设“拓片艺术的传承与实践”……专家的加盟,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育手段,还进一步强化了教育效能。

4.环境课程多样化,形成虞山文化立体式教育场域。

在课程基地地方文献阅览室,开辟虞山文化资料阅览区,收藏有反映乡土文化图书资料近千册,供师生阅览。校园内还建有两条校园文化景观带:一是“快雪堂”碑刻长廊,与艺术楼相连,与“小石山房”纪念亭相呼应,以书法文化、篆刻文化以及藏书文化熏陶学生;二是“晴川园”,有亭台水榭,并建有“国立二中”纪念亭,以园林文化滋养学生。虞山文化课程基地联合德育处、校团委等部门,在每年的校园科技艺术节期间,开展以“虞山文化”为主题的师生书画比赛、篆刻比赛、碑刻拓片比赛、黑板报比赛等,并将师生的优秀作品陈列于各教学楼楼道,强化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开拓虞山文化体验实践路径,不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基地体验,组织学生开展“虞山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虞山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如参观常熟博物馆、翁同龢纪念馆、古琴艺术馆、江南文化展示馆等;到常熟蒋巷村开展水乡农耕文化采风活动;探访有“海内四大藏书楼之一”美誉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探究藏书文化;暑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熟民间工艺——绣花边;组织学生到白茆山歌馆,探究并实践民歌艺术;等等。

2.主题活动,推动学校社团开展虞山文化研学活动。

学校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有效推动学校社团开展虞山文化研学活动。艺术组邵宁老师指导篆刻社开展治印主题活动,传授篆刻技艺,并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北墨布中学(Mirboo North Secondary College)师生互动交流。书法社举办虞山文化书画作品展;文学社开展虞山文化专题写作活动,优秀作品由《常熟日报》专版发表;每年1 期的《晴川》社刊,专辟“虞山文化”栏,分期介绍虞山文化流派知识;还有临轩雅社、汉服社等社团,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研学虞山文化。

3.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围绕“虞山文化”开展微课题研究。

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虞山文化开展微课题研究,涉及山水、方言、婚俗、饮食等方方面面。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亲身实践、资料研究等方式开展活动,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现已结集出刊《“虞山文化”专题研究性学习成果集》,内设四个模块:虞山胜迹、崇文名邦、民俗乡韵、美食之乡。

四、不断完善虞山文化课程体系,探索构建学生研学特有场域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校正努力创建并完善虞山文化研学中心,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虞山文化的空间。

“虞山流派研学中心”下设虞山琴派工作坊、虞山书风工作坊、虞山画派工作坊、虞山诗派工作坊、虞山印派工作坊、虞山派藏书工作坊,这将侧重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虞山风土研学中心”下设生态地理工作坊、传统习俗工作坊、饮食服饰工作坊、民间文艺工作坊、园林建筑工作坊,这将侧重于学生合作实践能力的培养。“虞山文化场域研学中心”下设状元风采研学室、家族文化研学室、古城书院研学室、文化名人研学室,这将侧重于学生探究分析能力的培养。

我们将不断完善虞山文化课程体系,继续探索构建学生研学特有场域,在不断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切实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教师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最终达到师生共赢的目的,也期望以此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

猜你喜欢

虞山工作坊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基地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虞山行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