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科学观察课应用的思考
2019-01-14张建军
◇张建军
我对微课的了解,始于2014年参加的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培计划”——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前微课对我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培训,首先想到的是微课在小学科学观察课中的应用。通过这几年的实际应用,受益匪浅,思考良多。
一、利用微课平台,解决实验难题
在长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发现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有些是只适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有些可以适合学生分组进行的操作实验,但有些内容的实验,既不适合教师的演示实验,也不适合学生的操作试验,或者说如果只在课堂上,也许根本就无法进行实验,如植物的生长、铁生锈。
这几年新兴的微课,正好可以解决科学实验教学的难题,为小学实验教学添上新的翅膀。对于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实在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充分利用微课,间接性地较为直观地解决科学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学生所有的知识毕竟不可能全部通过实验或实际行动来获得。如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以向日葵为例而进行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果以真正的实验,虽然不是没有可以完成的可能,但至少需要比一个学期还长的时间。如果选择微课进行教学,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整地让学生感受凤仙花生长的全过程。如五年级科学教学内容种子的萌发条件的实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校也许还没有这样的实验条件,教师也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可以选择微课。如六年级科学中比较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同样因为时间较长,选择运用微课来解决实验的空白,教学效果会明显增强。再如六年级科学教学中生物对大自然环境的适应,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种类繁多,虽然教材没有安排相应的实验,但同样选择微课,就可较大信息量地解决众多物种对适应自然环境所进行的改变和变异。
二、根据实验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微课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微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试验教学的难度,也许有时候比真正的实验教学,更具有实际的教学效果。微课的种类很多,但在实际运用中要选择合适的类型,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1.讲授类,以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如在执教《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中,当我们不能确定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时,若能够采用视频、文字解说等方式,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演示类,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小学生,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步骤。如在讲授六年级的《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要用到测力计,我及时播放测力计的使用微课,使学生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一目了然。
3.实验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如在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电磁铁的磁力》实验中,就需要控制电池的个数或线圈的圈数,教师通过自制微课的展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容易得出验证结论。
4.探究学习类,这是科学观察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科学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比如,在《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本课题进行猜想,如果把两块磁铁的两极接近,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所想象的情况写下来,进而在学生猜想完毕后,由教师再指导同学们进行实验。如果同学们自己制订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的话,教师可以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最后让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三、微课在小学科学观察课中的应用具有许多优势
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少;资源的组成结构构成情境化;趣味创作,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的优点在我们小学科学观察课的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里《杠杆的科学》我就用微课向同学们讲授了杠杆的支点、阻力点、和用力点还有杠杆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又不省力又不费力杠杆等原理以五分钟的幽默诙谐的微课让同学们愉快地上了一节科学课。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以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由于微课时间短,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科学观察课教学中,可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来查阅资料,做实验。另外,微课在线下的亲子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同时还能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利用微课平台,解决实验难题;根据实验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微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