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低年级科学互动课堂的建构

2019-01-14江苏省苏州市八一小学校费薇

家长 2019年24期
关键词:教科雨伞测量

□江苏省苏州市八一小学校 费薇

两年前,小学一年级开设了科学课程。虽说之前的科学课程也覆盖了3~6年级。但一年级的孩子与中高年级孩子在行为习惯、认知水平、表达能力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一年级的孩子初入小学,他们对课本、课堂、教师、学校都充满了好奇,同时也会不知所措。

此时的科学课堂,是将孩子们一个个隔离开,给他们做规矩,让他们乖乖听讲、按部就班?还是敞开课堂的怀抱,让孩子们与教师在互动交流中探索、发现,真正做到科学的启蒙?

如何选?如何做?如何才能建构互动有效的科学课堂?

一、鼓励学生“说”——实现课堂互动的前提

说,是知识传递的途径,是课堂内容的载体。说与听、思、习、得的关系十分密切,“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学课堂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探究式课堂,因此科学课堂的教学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互动的载体。低年级的科学课堂,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有一部分学生课外知识丰富,积极性高、表达欲望强,总是抢着回答问题;另一部分学生比较胆小,羞于表达,害怕说错会被同学笑话。在这种内心困惑下就容易造成学生“不敢说”慢慢变成“不愿说”,久而久之成了“不会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慢下脚步,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那群不敢说,不愿说和不会说的孩子。“蹲下来”把自己当作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说。同时,面对学生的“说”,教师还要运用多元评价,从内容、思维、方法等多方面进行鼓励,努力挖掘他的闪光点。并可针对低年级的特点,给予口头、小红花贴纸、小组加星等不同形式的表扬,保护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下耐心关爱与细致鼓励下,学生才会勇敢表达,快乐互动,让科学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这也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前提。

二、关注学生“说”——实现课堂互动的关键

科学素养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认识自然,而是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在课堂中实践。科学课堂是学生观察发现、语言表达、动手实践的一方园地。在学生勇敢表达的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说的内容是否恰当、条理思路是否清晰、语句表达是否完整等。通过教师在日常课堂的交流过程中不断练习,加以点拨,学生“说”的能力将不断加强。

(一)表达完整、清晰

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的表达常常是以词语或短句的形式。因此在低年级课堂中,教师更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以把一句话说完整、清晰为目标。不能直越俎代庖地把孩子说得还比较含糊的词语直接引入到教师内设的“关键词”,也不能因为听到了孩子口中的“关键词”就急于表扬,而错失让学生把句子说完整的机会。教师要关注锻炼学生的表达,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梯子”,让他们有机会踏上完整、清晰表达的高层。

在教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发现由于每个人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询问学生身边还有适合测量的东西吗?

学生回答“:铅笔。”

我问“:随便什么铅笔都可以吗?”

学生回答“:要一样的铅笔。”

我追问“:什么样的铅笔是一样的呢?”

学生回答“:图案一样,长短一样、没有削过……”

我补问:“好,那你们今天决定了用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来测量呢?”

学生回答“:用图案一样,长短一样、没有削过的铅笔来测量。”

(二)表达有序、有效

语言表达是一个由表及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学生能把句子说完整的基础上,要训练学生将句子说得有序、有效,锻炼语言的逻辑表达。不但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能让教师、同学明白,引发共鸣。

在教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一课时,我问学生“三只小青蛙跳远的终点分别在哪里?”当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头那里、手那里、脚那里”,我就装糊涂,主动让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说明白。按起跳的顺序:“第一只跳的小青蛙的终点在它的脚后,第二只跳的小青蛙的终点在它的头前,最后一只跳的小青蛙的终点在它的手边。”只需稍加点拨,学生的表达就能够逐布完整,表达的内容也会言必有中。

(三)表达聚焦、延展

低年级的学生想法往往天马行空,想什么说什么,没有逻辑可循。这时,就需要教师强调此时所讨论的问题,让聚焦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这样,学生在说重点的表达能力方面才会日趋提高。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做一个测量纸带》一课时,针对纸带上的数字标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认为写在方格里,有的同学认为写在方格间,就着这个分歧,再提问:“写在哪里你测量时看起来更方便呢?”再一次夯实对测量纸带制作和使用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说”——实现课堂互动的手段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互动是否有效、引导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要选择、利用、融合课堂上生成的各种动态资源,有的放矢地将其利用、转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起学生的思维创想,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达成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目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一)追问质疑:实现生本互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低年级教材内容都是比较贴近孩子生活的,包含了许多适合课堂互动的环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观察叶》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叶柄,由于学生不识字,错把“叶柄”说成了“叶杆”。我适时地抓住了这一机会:反问学生“他说的对吗?”细心的学生很快发觉“他把‘柄’说成了‘杆’”。顺势我拿起了课前准备好的雨伞,撑开展示给学生看,说:“雨伞,小朋友们用过吗?我们手拿着的部分就叫做‘伞柄’,伞柄有什么作用呀?”“撑着雨伞”“能把雨伞拿在手上”……“是啊,撑着雨伞的结构叫伞柄,撑着叶片的结构就叫叶柄。”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物品对叶片结构及其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质疑交流的过程中,对科学命名也有了科学的认识。

(二)讨论探究: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在科学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小组创设一个讨论探究的平台,将会激活课堂深入互动的潜能,让学生在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中迸发新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想法沟通,又能让学生都体验到组员之间合作的乐趣,从而造就学生的合作本领。同时小组以外还能进行小组间的成果分享,充分敞开课堂,让学生能说话、有话说、有交流、有互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教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做一顶帽子》时,我准备了薄透的、中厚的和加绒的三种面料,并准备了鸭舌帽檐、圆环帽檐、防风绳、毛球等配件。让四位同学为一组,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材料制作一顶帽子。实验中小组成员们都积极讨论,确定季节,商讨材料的选择并一起动手制作。实验完成后,我请小组按季节的不同分别上来介绍自己帽子的特点,并让其他季节的小组来提意见。课中针对冬天的帽子是否需要帽檐,学生们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我立即把握住了这一教学资源,先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引导发现学生帽檐的利弊。再让学生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来判断:南方地区冬天下雪的日子多吗?南方下的雪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在一次次“争锋相对”中,了解了材料的用途和取舍的本质。

四、结语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开放探索的科学课堂,唯有学生敢说、能说、会说,才能让思维不断地碰撞迸发,才能让课堂更加的互动发展,才能让教学真正的实效灵动。

猜你喜欢

教科雨伞测量
严摇恺
——教科双馨铸丰碑
雨伞树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雨伞
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系统“五个再一遍”推动扫黑除恶问题整改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
雨伞的“家”
厘清思路巧统筹 专业行政两兼顾—以学校德育主任工作为例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