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探讨
2019-01-14黄琦斯
黄琦斯
(江西省南昌雷式学校,江西 南昌 330000)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一门基本课程,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文字音韵,或者那含蓄收敛的内涵、无意散发的意境,都会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引发人们无限遐想。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从小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发现美、识别美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最终能够创造美。关于审美教育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主要是借助一些抽象且美好的形式,将某些知识、教育或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内容都传达给人们。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因素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比如瑰丽丰富的诗词歌赋,鲜明丰富的艺术形象等。将小学语文与审美教学进行融合,会对学生未来发展带来巨大优势,因此成为当前新课改主流内容。如果想要保证小学语文与审美教学完美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在当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好比一座灯塔,在学生求知求学道路上起到照明与引导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因此对世界还是处于懵懂状态。作为小学生启蒙者,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学习道路起到指导。而开展审美教育,对教师自身审美能力要求也较高。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流利的普通话、端正的字体,这也是语文教师所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学习树立正确的榜样,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审美能力。不仅如此,教师的人格魅力、性情、素养、才华等更是在其中起到无法替代作用。古人云:“育人者,必先育己”。教师只有对自己有高要求,对美的内含有更加深刻理解,并且不断吸收,最终转为己用,才能真正的将美的理念不断普及给学生,使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1]。
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改的出现给教育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与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需要紧紧跟上时代的不断,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与能力,最终与时代、学生同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教导能力,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自身也具备良好审美能力。比如需要不断提高自己普通话水平,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在其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业余时间内,教师可以多读书、多练习自己的书法,不断扩大人际交往范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更能提高与他人沟通能力[2]。
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美的能力
曾有人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不断发现美的眼睛。韩愈也曾经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充满美的学科,需要有心人不断去寻找其美的一面。美作为一种抽象事物,在语文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美,引导学生主动去触摸、去倾听、去感知语文中所隐藏的美[3]。
一是教师教学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感受语文中所需要表达出的各种美,比如当前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与整体是十分符合的,将其中的课文为例,文中大多数宗旨都需要大力赞扬美,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内容,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期盼的。通过阅读文章,学生会感受到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重要性,学会对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心存感恩之情,对待朋友真诚,尊重他人懂礼貌。学生从中不仅能够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更是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爱国情怀待于加强,人格魅力也需要不断提升,所以将审美与语文教学进行结合必然是大势所趋[4]。
二是抛砖引玉、由浅入深。根据教材中所提到的表层意义,不断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思考[5]。自古以来我国在表达美的时候都是十分含蓄的,人们并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听懂教材的弦外之音。比如古文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虽然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阅读时存在读不懂情况,或者难以理解作者真正意图。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的,化无形为有形,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面看似在描绘景色,实际上则是表达出作者与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教师可以利用图画或者多媒体方法将作者伫立江边,双目远眺的情形利用画面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投身意境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得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培养,而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语文学习中被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应当将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结合,这也是当前素质教学的大势所趋,将两者进行融合,可以达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涵养、健全学生人格起到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