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诱因下的精准扶贫政策研究
2019-01-14王雷雷
王雷雷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贫、穷问题一直伴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减贫工作,为应对贫困问题,政府在各个阶段采取了一系列的脱贫、济贫政策。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效果十分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贫困人口从 1978 年的2亿多下降到 2015年的5000多万人,国家的贫困人口减少了很多,实现联合国发展目标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
在各个阶段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脱贫政策作用下,效果比较好。但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贫困问题的特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扶贫开发总体上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由绝对贫困转向为相对贫困,致贫原因复杂化、扶贫难度加大等。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政府扶贫工作的重心。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当前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政策,是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问题的战略重点,有其必要性。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分析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政策内涵,对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会扶贫的重要力量。对实现社会主义中国脱贫具体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从社区居民方面来看,在精准扶贫的同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实现社会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亲情化、人文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根据不同地区发展差异性的情况,创新打造满足大部分居民的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需求的服务项目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从社会工作专业方面来看,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研究,在目前的扶贫管理中还存在种种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人才的广泛参与,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难题。以提高社区的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从社会发展来看,全面脱贫已经成为社会主旋律。2013 年 11 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扶贫要“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过去的粗放型扶贫,重点强调了扶贫工作要转向“精准”,从“大水漫灌”转为“精确滴灌”。2014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 号),把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确立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六大机制之一。精准扶贫政策的分析落实有利于极大的提升社会福利。
(三)相关概念
1.扶贫
社会工作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2.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收集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以公平与效率角度分析我国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国家角度、区域角度、贫困户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进行精准扶贫政策公平性价值分析,通过精准扶贫的成效与存在的失效进行效率价值分析,并提出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精准扶贫政策未来途径与走向,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政策内涵。让专业化、精细化的价值理念在精准扶贫思想中成长。
在扶贫服务中添加“自助助人”的价值观念,不只能增加社区工作人才的实践服务能力,也可以帮助社区提供的更好的服务,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本文运用的主要调查方法。本论文将收集与扶贫发展类似的文章进行研读,写出读后感。结合自身看法概括整理复牌政策发展的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以便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资料来源于意见。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精准扶贫政策发展的现状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输血,忽略造血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最新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给了贫困地区一些特权,但却忽略了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的发展,导致了扶贫政策效果不显著。
2.政府主导扶贫模式,扶贫目标偏离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扶贫模式政府主导,政策制定、项目设计、资金运作、工作实施由中央负责,地方政府部门具体实施。在扶贫工作中政府部门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贫困人口被排斥,导致扶贫瞄准目标偏移,政策和项目的实施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
3.扶贫项目开发整合力量不足,扶贫政策过于僵化
扶贫项目审批自上而下,开发程序复杂,项目分割实施,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严重影响项目实施的进程与效率,扶贫格局不合理。对所驻村的基本情况不了解,根本不能达到指导与帮扶的效果.
(三)原因分析
1.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难度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扶贫效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以下统称贫困县)和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区贫困发生率达12.1%。还有一些落后的偏远山区,人民还十分贫困,这客观上限制了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也显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必要性。
2.政府具体实施政策的未落实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政府具体扶贫政策未落实。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3.专业的扶贫人才缺少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才,是指拥有特定切合社会成长要求的思想品德、科学常识和特定才华或创作能力的实际自我。在艰难的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专业的扶贫人才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主要措施
(一)精确识别扶贫对象
现阶段,在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对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及时退出及纳入机制,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及经济薄弱村实行动态管理,使已实现稳定脱贫目标的农户及时退出,新出现的低收入户及时纳入给与帮扶,确保扶贫对象真实、准确、可靠,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二)落实扶贫政策
要紧紧依托上级扶贫的有利条件,切实加强支部建设。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支村两委工作制度、议事制度,健全农民自主投工投劳等机制,逐步形成村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建设好相对应的娱乐设施.在村部设置党(村)务公开宣传栏。三是完善组织网络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决执行上级的扶贫开发政策。
(三)引进专业人才
目前缺乏专业人才,第一,在思量到贫困人民现实需求情况的同时,同时据民政部的现实要求积极引进吸收专业的人才为扶贫工作服务。第二,完善专业人才的使用,人用其职务、依照个人所长,安排差异的岗位,第三,鼓励高校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四)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路径:增权
实施精准扶贫目的是保证贫困人口在扶贫过程中的参与权与利益分享权,扶贫到户,扶贫到人。结合上述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扶贫人口的失权。因此,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增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扶贫新格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增加资金支持;提高居民参与度,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投入,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
四、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减贫形势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结构先后呈现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贫困县瞄准为重点、贫困村瞄准为重点等多个阶段性演进特点。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使扶贫资源较好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并且与国家发展相契合,推动了农村贫困人口大规模、持续性减少,取得了显著减贫成效。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阶段后,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迎来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历史新时期。国家实施了新一轮扶贫攻坚工程,在农村贫困治理上以区域(连片特困地区)和个体(贫困户)双重瞄准为重点,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农村贫困治理体系,实施了系列扶贫开发机制创新。而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属于其中为消除绝对贫困、推动扶贫攻坚的重要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之一。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精准识别因分解失当、人手不足等可能排斥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资源供给与扶贫对象扶贫需求未能最优匹配,精准帮扶资源动员非制度化,社会组织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精准帮扶制度供给不足等重点难点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