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1-14王菲
王菲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十一小学,江西 抚州 344100)
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只关注学生是否有效地掌握了教师再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对于学生是否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内化,教师并不关心,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知识的提升,不能有效的将学到的小学语文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将小学语文知识内化。
一、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选择让学生听,教师讲解。这样的课堂以教师作为主导,忽略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小学生只能记住语文教师不停的讲解,很少思考课文内容,就更何谈内化相应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塑造的是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教师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得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的探索其他教学方式,用于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小学生能够不依赖教师仅仅依靠自己就解答相应的问题。
例如,在进行《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的讲解时,教师不必直接开始教学,可以先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文的阅读,并给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进行这篇文章的阅读时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总理不会先审阅作者所给出的材料,而是选择让作者在隔壁的房间等他呢?”这样的问题,及时的抓住了小学生的探索欲,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及阅读。之后,学生可以有效的得出:“如果周总理选择直接审阅作者的材料,那么作者就会在总理将在材料审批完之后就直接离开,后面所描述的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这样,就能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能力,经过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学生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1】。通过这样的逐步推理,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的灌输来说,其更加生动,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
二、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阅读,可以有效的使学生以文章的学习与阅读为基础,形成一定的语文核心素养。据调查研究表明,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浅阅读”,这种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而不注重阅读的细节,只是注重是否阅读完了这篇文章,采用走马观花式的在阅读文章时走一个过场,表面上是读完了文章,但对于书中的内容没有深入的体验;另一种就是“深阅读”,这种阅读强调要逐字逐句的体会文章,不关注阅读的速度,更注重阅读是否具有效率,学生也能在深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感悟作者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深阅读的方式来进行相应文章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充满亲情的氛围,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情感感悟。之后,教师要将课堂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深阅读,不能一直催促学生进行阅读,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比如: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等等句子,通过反复的让学生阅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母爱感情,就能有效的让学生内心的情感被有效的唤起,由作者的文章想象到自己对于母亲的热爱。并引导再次联想到作者失去母亲会有多悲伤,这样就能有效的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所存在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后续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比如文章中所出现的“孤寂、我想到梦乡”等等字眼,学生就能从中理解到一股凄凉的感情,体会到作者失去亲生母亲的痛苦感情,同时又能感受到作者离祖国千万里的凄惨与寂寞【2】。通过这样的深阅读,就能有效的让学生掌握《怀念母亲》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并产生一定的感悟,有效的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了内化,帮助学生培养了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固执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学生会厌烦小学语文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小学语文教学成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不同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能够主动的利用相应的技巧来内化学到的小学语文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