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od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探究
2019-01-14刘兰兰
刘兰兰
(湖南省郴州市第六中学,湖南 郴州 423000)
曾有专家说:“读懂孩子,研究学生,正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条件。”Byod强调“玩转教学设备”就是“读懂孩子”的具体体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需要玩转教学设备。的确,教学设备恰如其分地介入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必将由单向灌输到人机融合,由单一呈现到多方对比,由“晦涩难懂”到“手到擒来”,以此打造Byod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理想境界。
一、当前我国物理课堂教学的弊端
(一)教学模式单调,课堂氛围压抑
不少初中物理课堂都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物理的逻辑性强,教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把每一个过程都讲清楚,整个过程下来,不仅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会感觉疲倦、口干舌燥。学生在如此压抑的氛围中无法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难以提升。
(二)教师缺乏将Byod应用于教学的相关知识
很多老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法接受新事物,缺乏与Byod的相关知识,甚至还会认为初中生应该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不能上网,从而也就没有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意识。
二、运用Byod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
(一)由单向灌输到人机融合
传统物理课堂中,因为诸多条件的限制,实验过程只是在教师的口头理论中匆匆“滑”过,且“滑”过无痕,未有“货真价实”的实验过程。而在Byod背景下,教师由单向灌输到人机融合,活用教学设备,玩转教学设备,学生“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自然学得有滋有味,并且在物理王国中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更多物理实验中,更多人机融合中,Byod所强调的“玩转教学设备”在其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初中物理实验需要Byod,需要创客技术的深度介入。或许,运用技术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激发、视域的洞开、思维的活跃,才是Byod所更加需要的境界。为此,教师需要重构物理实验教学的框架与路径,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搭建更大的舞台。
(二)由单一呈现到多方对比
很多创意来源于对比,来源于前后、左右、纵横之间的细微的对比。从另一个层面说,物理实验中也因为对比,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得更为清楚,对知识难点突破得更为彻底。而这,同样离不开各种设备的高效介入,离不开Byod和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教师应该由单一呈现到多方对比,引领学生创意多多、收获多多。比如,在探究“磁生电”的实验中,利用Byod将磁场用虚拟的磁感线呈现出来,把导体向各个不同方向运动的现象进行对比,使学生快速理解其中的原理。Byod的对比性呈现,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对一些知识要点的掌握更加快速,而且能认真、积极、主动地去动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而获得新技能和创造新事物。这样的对比,凭传统技术无法做到,唯有恰到好处地玩转各种设备,才能将对比的最好效果呈现出来,才能真正做到由模糊到清晰,由整体到细节。教师应该利用教学设备的先进性、便捷性和高效性,打造一种对比性的学习新时空。在这样的新时空中,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变得高效、变得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被激发,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同步提高。
(三)由“晦涩难懂”到“手到擒来”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一些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教师高高在上只做演示实验,且实验过程简单粗糙等原因,导致学生学得“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对实验的前因后果糊里糊涂。自然,学习上的困惑、效果上的低下和教学上的费时低效,也就在情理之中。基于此,物理教师应该活用Byod,善用各种设备,从而优化学习过程,为物理教学增值。当然,学生也从“晦涩难懂”到“手到擒来”,学习变得轻松且富有成效。做精做细这一过程,应该成为Byod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的视点。例如,在教学有关硫酸铜与清水的扩散实验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平台呈现“扩散”的细微过程,亲眼目睹“谁”在“谁”的下面,就真正达到了“爬上树摘到果子”的效果。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抽象的,这样的知识点仅靠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去进行口头上的单向灌输是不行的,仅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彩色教学挂图是不够的。既然如此,一些晦涩的、难懂的、看不清的实验,何不借助现代化技术去呈现呢?何不用“声光色”的逼真去演绎其中的细微变化呢?
更多的实验,更多的物理实践中的多彩、奥秘与神奇,需要引领学生“穿越那些看不见的边界”,而这离不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离不开Byod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高效介入和大面积覆盖。因为技术以及与此相伴的理念的深度渗透——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想法触手可得,一个个创新的活动变为现实,而这正是Byod所更加需要的境界。如此,必将打造节时、高效、精彩的物理学习新时空。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通过Byod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通过Byod下教学设备的高效介入,引领学生多一些创意,多一些“造物”,多一些轻松但更加高效的实验,以此打造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