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和泪
——读《活着》有感
2019-01-14322109浙江东阳巍山镇中学严鑫悦
322109 浙江东阳巍山镇中学 严鑫悦
活着,为活着而活着。
——题记
初见福贵,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在一个被阳光染黄的池塘边。福贵在那里,对着一头叫福贵的牛喃喃自语,看似是一个平常人在话家常事。福贵没有历经沧桑的眼神,也没有劫后余生的感叹,全然一副子孙满堂尽享天伦的老爷爷模样,看他如此,甚至不禁让人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画面。
然而,《活着》这本书所讲述的动荡震撼的故事就是以这个平静的场景为开头的,这个平凡的老人是故事的讲述者。
曾经的福贵是一个地主少爷,所有纨绔子弟该有的恶习他都染上了,他干尽了荒唐事,把家里最后一百亩田地都输光了。一夜之间,他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穷光蛋。而此时的福贵又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个亲人的离去——父亲因家道中落而离世,妻子家珍也被岳父带回了家。福贵一无所有,只能用租来的几亩地,守着母亲和女儿艰难度日。
终于等到家珍带着刚出生的儿子有庆回家,福贵却被拉去做了壮丁,在战场上几经生死。福贵带着对亲人的那份牵挂回到了家,听到的却是母亲去世和女儿哑巴的消息。迫于生计,他不得已将女儿卖掉。
悲剧才刚刚拉开序幕。
儿子有庆听到要献血,第一个跑到医院,因被抽了太多的血,失血而亡。福贵想报仇,却发现儿子救的那个人正是自己曾经的战友春生的老婆。而家珍也被查出患了软骨病。
悲剧还没有结束。
女儿凤霞和二喜结为夫妇,在产下苦根之后,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唯一的外孙苦根又因为吃太多豆子被撑死……
余华用克制冷静的文字,将血淋淋的事实摆在读者面前,没有特别的感情渲染,我却无法承受这文字背后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仿佛看到有庆那苍白的脸、无神的眼,那双想抽却怎么也抽不回来的手;看到凤霞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流下还残留着余温的血;看到二喜被夹时痛苦而扭曲的神情;听见苦根被活活撑死时唤着福贵的呻吟……
福贵,幸福富贵,却一生都在贫困中颠沛。
家珍,家中珍宝,却做牛做马,深受苦难的煎熬。
凤霞,凤冠霞帔,却未穿上红嫁衣,最终倒在血泊中。
有庆,一人有庆,却无故丧命。
苦根,饱受饥苦,却在某一日因吃了太多豆子而一命呜呼。
又是一个阳光遍洒的午后,我再次翻开《活着》,终于看懂了故事的开头,老年的福贵,对着一头叫福贵的老牛喃喃自语:“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那一个个名字包含的不是惬意,而是历经磨难的悲怆与凄凉。
《活着》,难道这就是活着?一个叫福贵的人,失去了所有亲人,独独他活在这世上。为什么?若《活着》只是这样活着,福贵也便不再是福贵。因为他是福贵,所以他活着;因为活着,福贵才成了福贵。
因为在福贵落魄时,他的仆人长根宁愿饿死也不愿拖累他;因为在福贵一无所有时,他的妻子家珍依旧对他不离不弃;因为在福贵迫于生计卖掉凤霞时,凤霞没有埋怨他,而是跑了回来;因为当传来医院需要人献血的消息时,善良的有庆怀着年轻人的热血,冲在前面;因为在春生轻生之际,家珍作为一个母亲可以放下丧子之痛激励他;因为这一切的爱和善良,一个叫福贵的男人决定活着。
书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故事是用血与泪演绎的。初读《活着》,有太多的沉重和压抑,可后来,我们都成了老年的福贵,在这伤痛中读出了爱和善良,决定带着希望活着。此刻,我终于与福贵产生了共鸣。
我仿佛又看到了福贵,他微笑着,牵着那头叫福贵的牛,在一个阳光遍洒的午后,念着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
(指导老师 徐雅仙)
简 评
此文为一篇精彩的书评,叙议完美结合。整本书阅读是当下教改潮流,如何让书本更有效地对我们的文字感受力、情感体察力产生作用,是一个值得实践的难题。初读、再读、深读、回读,是阅读一本书的正确方法。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一个个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的人却命运悲惨。掩卷深思,恍然大悟,“活着”既意味着不幸遭遇,更包含对命运的抗争、对爱和善良的坚守。《活着》这本书中有无奈,更有希冀。作者读懂了余华,本文紧贴作品人物与情节去写,写出了《活着》里的中国故事、中国品格。
(郭培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