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2019-01-13王桂容

祖国 2019年2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

摘要: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大学生各项学习与社会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高校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对当前国内外心理健康标准进行辨证思考,并在系统整合、实践论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出符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标准。本文结合国内外心理健康标准,探析当前心理健康标准现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思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标准

实践论证与理论研究表明人是心理、生理与社会活动的整合,大学生作为具备劳动行为、思想意识的生物体,是拥有着丰富的心里活动且生存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个体。WHO指出,健康是心理、生理与社会相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排除虚弱和疾病的情况。在新时期背景下,健康的概念应是具有充盈的经历,能够肩负生活和工作,而不产生紧张和疲惫;同时也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情绪稳定、睡眠良好、善于休息、自控能力强、应变能力强、体重得当等。因而,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相互统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疾病时,其生理便会出现不适,甚至影响当前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因而注重心理健康标准内容,结合现代大学生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探讨新时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具备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的心理健康标准内容

(一)WHO健康协调的心理健康标准

1951年WHO在国际卫生会议中提出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容主要是,情绪、智力、身体相互协调;能够有效适应环境;做到人际关系的彼此谦让;具备幸福感,在学习和工作中可全面发挥自身固有的才能,提升社会活动效率与质量,充分发展自身的社会价值。此标准是在我国心理卫生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可看做是大众原则。其核心是民众的全面发展。

(二)马斯洛心理健康人本九标准

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制定了心理健康的九条标准:即充实的安全感;全面理解自我;合理评估自我所拥有的能力;理想目标与实际相契合;时刻与社会环境保持联系;有效保持自我人格的和谐和完整;拥有从社会经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保持良好社会人际关系;得当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维持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做到最大限度的、积极健康的个性发挥;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满足自身健康合理的需求。

(三)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健康心理标准

奥尔波特在综合人格心理学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标准进行重新的定义,并构建出详细的心理标准体系:正常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延续;知觉客观;情绪稳定;具备从事社会活动或工作的各种技能;统一的内在人格观;与马斯洛观点相似,侧重于自我生存意识的体现。此外除以上心理标准外,我国学者对于心理健康标准也有不同见解。

(三)中国心理健康研究

郭宁凤(郭念锋?)心理健康十标准(2015)提出的标准强调将心理健康细节化、标准化、量化。其心理标准如下:心理活动的耐受力、节律性、暗示性、自控力、康复力、自信心、社会交际以及社会适应力等。白康念(2016)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角度出发,认为文化对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标准:阴阳平衡、人顺自然、心通九境、超越自我等。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现状

(一)心理健康标准过于片面化

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标准存在严重片面化问题,即六种心理标准,两种倾向和思路。六种心理标准分别为社会规范、统计学科、医学范畴、学习适应、主观经验、心理成熟等标准。两种倾向为发展标准与生存标准。两种思路为精英原则和众数原则。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标准体系,如奥尔波特的心理健康标准。纵观以上心理健康标准,好像达成以上标准,便可实现心理层次的健康,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语境下,人格心理也随之产生变化,不能通过片面性、缺乏整体观念的标准对其进行衡量。

(二)现有标准与我国国情不符

我国现有的健康标准,存在论述、罗列西方研究成果现象,尤其受国外人本主义心理健康观影响,并将人本主义从自我实现、自我生成的特征中挖掘的健康标准奉为圭臬。然而,该类标准难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不适宜当代中国发展国情。人是存在于社会群体的生物体,无法超于社会文化的制约。而与社会文化相脱离的标准显然无法与人的社会行为相协调,难以发挥科学有效的指导作用。白康念?(何許人也),心理学上都没听说过这个人物的心理健康标准从文化角度出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然而研究深度与宽度却不够清晰,不够透彻。

(三)心理健康标准主观化严重

纵观国内外现有的心理健康标准,除少数标准有量化可能外,都明显难以实现量化,例如WHO的心理健康标准:“具备幸福感。”便难以进行量化,由于幸福感的定义因人而异,处于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化;而马斯洛的心理标准:“生活目标符合实际需求”中的实际需求,该标准过于抽象化与笼统化,难以从定量角度出发,对心理健康进行衡量;而奥尔波特的标准中提到“具备多种技能”。并未界定技能的内涵与属性,更无法谈及多种技能的标准了。

三、现行心理健康标准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时,其原因往往在于问题自身没有发展到定型阶段,需要不断进行分析和摸索。哲学是时代发展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超越时代发展,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理论基础,为我国诸多学科领域提供全面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心理学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哲学是现代心理学的父亲。”由此可看出哲学与心理学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因而,不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思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

(一)系统整合心理各学说观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构建在辨证观、系统论基础上,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整合。假若心理健康标准脱离辩证观与系统观,则只能得到支离破碎、形式片面的论证和阐述。难以形成有利于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体系和理论框架。客观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都受自身经验的影响。假若将现有心理健康标准的表述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解释,便不难发现诸多标准间都存在着共性问题。因而,哲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学家、乃至社会学家的合作与交流是必要的。通过不断合作和交流,有益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整合与解决。

(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

西方心理学标准有其必然的适用性,但作为社会性生物体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制定中,应以符合中国文化氛围、思维导向的元素作为构建心理健康标准的因子。可将社会规范与统计学标准相互结合,使其形成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以此挖掘出有效衡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尽管该类设想仍需要不断完善,但以严谨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必将有所突破。

(三)用辩证观点看待心理标准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来讲,事物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我们应利用规律,认识规律,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即不必去刻意制定心理标准,而是应顺应其自然发展;在马克思哲学理论中,事物是借助矛盾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高校教师应该以发展的角度看待心理健康标准,使其体现出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因此,心理健康标准是分分合合,在实践中朝着目标不断发展。

(四)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

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是面向高校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关注过程,能够有效反映出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然而我国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显然存在诸多的不足,难以从理论或实际角度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咨询服务。因此,高校不但要有效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认识,更应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促使心理健康标准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相整合,并在高校各学科专业中推行。

四、结语

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使命,推动着社会市场经济现代化进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制定,有利于衡量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然而,当前现行的心理健康标准存在着难以量化、主观性强以及无法适宜我国國情等问题,因而,高校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在实践与应用中探寻出符合我国大学生发展规律的心理标准,以此促成我国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先鹏.简析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J].运动,2014,(08):7+137.

[2]宋德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校医,2001,(02):151-153.

[3]贺杏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1):92+105.

(作者简介:王桂容,所在院校: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称:思政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教育,职业指导,心理咨询方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