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

2019-01-13王俊霞

中国市场 2019年34期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高等学校内部控制

王俊霞

[摘 要] 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推动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由服务型向自主型转变。自主权的扩大导致高校及相关领导的权力被放大,加快高校內部控制建设步伐和强化其对权利的监督已刻不容缓。近年来,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政策的要求,各高校纷纷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工作。在定量测度内部控制整体和各环节有效性的基础上,对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行定性的主观分析,有助于高校采取针对性措施修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而增强内部控制对权利的约束和监督。

[关键词] 网络分析法(ANP);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4.165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国家就其内部控制规范以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自201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以风险评估与控制、单位层面控制、业务层面控制以及评价和监督四个要素为主要抓手,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建设。2015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内部流程控制的要求,财政部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引导各行政事业单位加快科学高效内部控制建设的步伐,加强对内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对于高校来说,构建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自我测度显得尤为必要。鉴于此,基于COSO报告和《内控规范》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构建一套较为全面的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基于AN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引导高校合理的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2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

2.1 基于AN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所谓基于AN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网络分析法(ANP)相结合对评价对象做出总体评价的方法。在面临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复杂决策问题时,很难对模糊、难以量化且受到多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定量的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确定因素集和评语集、计算各个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集、根据隶属度原理确定各单因素对应的模糊评价矩阵,以及计算整体评价值四个关键步骤可以对决策问题做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其中,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非常关键。

2.2 ANP基本理论介绍及Super Decision 软件运用

网络分析法是美国T L Saaty教授于1996年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适用于系统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反馈关系的实用决策方法,通常被用于指标权重的计算。现实中多数的评价对象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决策者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复杂动态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ANP根据复杂决策问题的内在性质及最终目标将其划分为不同元素组,并基于元素间的隶属关系及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系统问题划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两大部分。典型的ANP模型如图1所示。

Super Decision (SD)软件是一款专门用于计算任何ANP模型的决策软件。在运用SD软件计算指标权重时,首先通过分析复杂问题的性质和目标将其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元素,并基于元素间的关联关系把元素细分为元素集(Cluster)和元素(Node);其次构造ANP典型结构;最后运用SD软件求解超矩阵得到各元素组的权重。

3 基于AN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的运用

3.1 X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因素集和评语集的确定

我国学者以高校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对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探索。借鉴现有研究,文章依据COSO报告和《内控规范》并结合高校内部管理特点构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建立控制层因素集和网络层因素集。控制层因素集:U=(控制环境U1,风险评估U2,控制活动U3,信息与沟通U4,监督U5)。网络层因素集:控制环境U1=(领导管理理念U11,学校文化U12,组织架构U13,人力资源政策U14,员工素质U15);风险评估U2=(风险识别U21,风险评估U22,风险应对U23);控制活动U3=(预算管理控制U31,收支管理控制U32,资产管理控制U33,物资采购控制U34,基建管理控制U35,合同管理控制U36);信息与沟通U4=(信息系统U41,信息沟通U42,校务公开机制U43);监督U5=(内部监督U51,外部监督U52,评价机制U53)。文章将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设定为五个等级,分别是非常有效、良好有效、基本有效、不够有效和无效,即n=5,评语集具体可以表示为:V=(V1,V2,V3,V4,V5)=(非常有效,良好有效,基本有效,不够有效,无效)=(1,0.8,0.6,0.4,0.2)。

3.2 基于ANP的X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权重计算

基于ANP的指标权重计算采用主观赋权法,主要借助会议讨论或专家填表等形式获取数据。为评价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邀请×高校5位专家填写专家调查表对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5个元素集和20个子元素集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并运用SD软件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

3.3 建立X高校内部控制模糊评价矩阵

依据上文构建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对高校财务部门领导以及熟悉×高校情况的专家共计10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隶属度原理和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可得到单因素集U1、U2、U3、U4以及U5所对应的模糊评价矩阵,结果见表2。

3.4 评价集计算及评价结果分析

3.4.1 初级评价

根据表2可知控制环境的模糊评价矩阵R1为:

R1=[JB([][HL(5]0.20.40.30.10

0[]0.3[]0.6[]0.1[]0

0.1[]0.6[]0.1[]0.2[]0

0[]0.5[]0.3[]0.2[]0

0.1[]0.4[]0.3[]0.2[]0[HL)][JB)]]

根据表2可知W1=[0.3165 0.1865 0.2753 0.1217 0.1],且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评语集V=(非常有效,良好有效,基本有效,不够有效,无效)=(1,0.8,0.6,0.4,0.2),相应的模糊评价集A1和控制环境有效性得分G1的具体计算如下:

A1=W1×R1

=[[HL(5]0.3165[]0.1865[]0.2753[]0.1217[]0.1[HL)]]×[JB([][HL(5]0.2[]0.4[]0.3[]0.1[]0

0.1[]0.6[]0.1[]0.2[]0

0[]0.5[]0.3[]0.2[]0

0.1[]0.4[]0.3[]0.2[]0

0[]0.2[]0.3[]0.4[]0.1[HL)][JB)]]

=[0.1008 0.4486 0.3009 0.1497 0]

G1=A1×VT=0.1008×1.0+0.4486×0.8+0.3009×0.6+0.1497×0.4+0×0.2=0.7001

同理可得其他因素集的模糊评价矩阵及有效性得分:

A2=W2×R2=[0 0.1571 0.3 0.4156 0.1274],G2=A2×VT=0×1.0+0.1571×0.8+0.3×0.6+0.4156×0.4+0.1274×0.2=0.4974

A3=W3×R3=[0.0862 0.4593 0.3861 0.0517 0.0167]

G3=A3×VT=0.0862×1.0+0.4593×0.8+0.3861×0.6+0.0517×0.4+0.0167×0.2=0.7093

A4=W4×R4=[[HL(5]0.0823[]0.4416[]0.3930[]0.0832[]0[HL)]]

G4=A4×VT=0.0823×1.0+0.4416×0.8+0.3930×0.6+0.0832×0.4+0×0.2=0.7047

A5=W5×R5=[0.1239 0.4239 0.4142 0.0381 0]

G5=A5×VT=0.1239×1.0+0.4239×0.8+0.4142×0.6+0.0381×0.4+0×0.2=0.7268

3.4.2 综合评价

由初级评价可知,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构成的模糊矩阵R为:

R=[JB([][HL(1]A1

A2

A3

A4

A5[HL)][JB)]]=[JB([][HL(5]0.1008[]0.4486[]0.3009[]0.1497[]0

0[]0.1571[]0.3[]0.4156[]0.1274

0.0862[]0.4593[]0.3861[]0.0517[]0.0167

0.0823[]0.4416[]0.3930[]0.0832[]0

0.1239[]0.4239[]0.4142[]0.0381[]0[HL)][JB)]]

最终计算得到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整體评价向量A和×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综合得分G:

A=W×R=[0.0802 0.3924 0.3478 0.1524 0.0273],G=A×VT=0.0802×1.0+0.3924×0.8+0.3478×0.6+0.1524×0.4+0.0273×0.2=0.6692。

3.4.3 评价结果分析

基于ANP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的×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得分0.6692,处于[0.6,0.8)之间,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处于基本有效偏良好有效之间,说明×高校管理层已经着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且运行基本有效,但应注意各单因素集有效性得分差异较大,相较于其他因素集有效性得分而言,风险评估指标有效性得分偏低。所以×高校管理层不仅要加强全面内部控制建设的力度,落实内控各部门职能,而且要加快单位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的建设,改善内部控制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不足。

4 结论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必须关注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是否可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杜绝领导层舞弊、贪污腐败和权利滥用行为,是否可以合理保证高校公共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文章从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目标出发,运用基于AN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不仅可以衡量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水平,而且可以发现各环节存在的缺陷,有助于领导层在重视健全全面内部控制建设的同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薄弱环节,表明在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时运用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云虹,陶金凤.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有效性测度方法及应用[J].财会通讯,2017(20):113-115.

[2]王越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3,1(3):27-32.

猜你喜欢

模糊综合评价高等学校内部控制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