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动词工具概念诠释手段及语用效果对比

2019-01-13林文英

摘 要:工具角色是刻画行为动词特征的一种手段,提升工具角色在小句中的编码是为了凸显工具角色有价值的信息。工具概念,包括工具角色、工具被支配义素、工具的移动义素,是不同语言使用者认知的共性,但不同语言表征工具概念各组成要素的手段存在差异。英语工具宾语构式蕴含“致使移动”义素,通过提升工具角色在小句中的编码及工具角色移动的标识结构刻画动作特征。汉语行为动词词化工具原型,没有“致使移动”义素,表征工具角色凸显信息时要双重编码工具角色:先诠释工具的“致使移动”义素,然后补全使用工具做出的动作。论文依据词典释义和收集的语料,分析英语工具宾语构式和汉语蕴含工具角色的行为动词凸显工具概念各要素的诠释手段,探索英汉提升工具编码方式在概念和语用效果上的对应。

关键词:行为动词;工具概念;工具宾语构式;工具角色双重编码

作者简介:林文英,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Email:lwy@hwmail.hqu.edu.cn, 福建 厦门 361021)。

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6-0139-08

一 引 言

动词研究是语言学的重要课题,致使概念(causation)和位移概念(movement)是动词语义及其建构句法的基础。Andrea Tyler.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utledge,New York,2012.pp.174-182.致使移动是工具角色的基本属性,以往语言研究中对工具概念的研究多聚焦于工具角色的致使位移属性分析,而对不同语言之间工具角色的表征手段及其取得的语用效果进行的研究很少。李志君李志君、黄小平:《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行为对比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17—125页。探讨了英汉表示“切断”事件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侧重分析英汉“切”义动词与“断”义动词之间的差别。王天翔王天翔:《概念框架下探析雕割類与工具类动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26—128页。从框架概念出发探析雕割类与工具类动词的小句变式。工具概念具有普遍性,抽象工具角色表征手段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理解和刻画凸显工具角色的动作和事件。

认知语言学认为小句结构是动词概念的抽象图式(schema), 标识的是构成动词概念的各参与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的关系。典型的小句结构映射的是施事通过工具将能量传递给受事的典型事件行为链,John R.Taylor.Cognitive Gramma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413-421.即:AG → INSTR →PAT。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看,一个语言表达式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结是通过组成部分的内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的,各组成部分的整合形成一个连贯的情景。牛保义:《“把”字句语义建构的动因研究》,《现代外语》2008年第2期,第128页。

LangackerRonald W.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I.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284.将工具(INSTR)定义为施事(AG)支配致使其对另一参与者(PAT)产生影响的角色。工具这一概念是认知的共性,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是字母语言,重形合,汉语是象形文字,重意合,工具角色的表征采用不同的手段。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很多时候工具角色是定义动作(one-shot action)的主要特征,行为动词描述的动作依靠所支配的工具、支配方式刻画。英汉形合、意合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编码工具义素和工具支配义素方面呈现不同的方式,但是表征的动作概念有相似之处,取得的语用效果也如出一辙。

本文收集了一定数量的英汉两种语言表征蕴含工具角色的行为动词实例。带▲的例句出自Stephanie Meyer,带◆的例句出自Veronica Roth,带※的例句出自Peter Mayle,带的例句出自网络新闻,带★的例句出自《水浒全传》。英语语料取自Stephanie Meyer的《Moonlight》Stephenie Meyer.Breaking Dawn.Little,Brown and Company,New York Boston,2008.系列小说、Veronica Roth的《Divergent》Veronica Roth.Divergent.Katherine Tegen Books,an imprint of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New York,2011.三部曲、Peter Mayle的《Provence》Peter Mayle.A Year in Provence.Vintage Books,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New York,1990.游记系列以及网络新闻报道,汉语语料实例取自《水浒全传》。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选择上述作品的原因是它们的语体相近,都用了大量的行为动作刻画人物形象、创造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动词语义分别参考《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通过分析英语将工具角色编码为宾语的标识构式和汉语表征行为动词蕴含的工具角色的手段,探讨英汉在概念和语用上可对应的提升工具角色编码方式,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借助母语的正迁移灵活运用英语行为动词,产出生动的、个性化的搭配,同时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 英语工具宾语构式

(一)英语工具宾语构式的理据

英语小句编码工具语义角色有三种方式:R.M.W.Dixon.A Semantic approach to English Grammar,Seco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John hit the vase with the stick.

2.John hit that stick on the table.

3.That stick hit the vase.

小句1將工具角色编码为旁补格,小句2将工具角色编码为宾语,小句3将工具编码为主语。小句1诠释的是施事对目标的影响,工具被诠释为边缘角色,这体现在省略“with the stick”旁补格,“John hit the vase”就可诠释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事件。由于AG位于行为链的源头,最具主语性,PAT位于行为链的最末端,最具宾语性,构式1成为行为链最典型的编码方式。构式2将工具角色编码为宾语,赋予工具角色比目标角色更显著的地位,诠释工具受到的影响比目标受到的影响显著。“John hit the vase with the stick”侧重的是“花瓶”受力后的结果,“John hit that stick on the table”侧重的是工具“棍子”受力的物理方式。构式3虽然赋予工具角色第一焦点位置将其编码为主语,却未标明施事,而工具角色的存在往往离不开使用者,即施事。工具角色的不同诠释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手段,为创造生动的语言提供了条件。

在特定的语境下,作者通过赋予工具角色特别的显著性,将工具角色编码为小句的焦点实现动作刻画的语用效果。工具的概念依附于使用者(Agent)和作用目标(Target),一方面工具受施事支配,另一方面工具通过与目标接触对其产生作用。映射“支配”语义的小句赋予施事比工具更显著的焦点,映射工具与目标接触产生作用关系的小句赋予工具比目标更显著的焦点。小句2赋予施事第一焦点编码为主语,赋予工具第二焦点编码为宾语,将工具作用目标编码为有标识的旁补格,诠释工具对其作用目标的依附性。小句2的编码方式,即:“Agent+Verb+Manip+prep.+Target”,完整地诠释了工具语义概念,以下简称“工具宾语构式”。英语工具宾语构式的理据是工具角色在整个行为链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二)英语工具宾语构式的语义特征

英语工具宾语构式映射的是通过施事的意志实现工具与目标产生接触并产生影响的过程。构式中的动词首先侧重施事在工具事件中的支配地位,具有“支配”概念(Affect)和“使移”概念(Caused Motion)。“致使移动”义素是构式动词的基本义素,“Agent+Verb+Manip ”结构补全了动作支配的对象,被支配对象及其产生的工具功能通过次结构“ Manip+prep.+Target”介词的侧重作用实现。也就是说,工具概念的“操纵”义素通过词化实现,工具角色的阐释通过句法形式实现。构式提升工具角色,被操纵对象“Manip”与“prep.+Target”不可分割则是该构式的标记,工具宾语构式诠释的是施事操纵工具完成的动作。

由于工具宾语构式中的动词词化了“支配”“使移”义素,工具角色的阐释有待句法实现,而句法对语言的组合搭配有很强的启发和指导,因此构式中的动词与工具角色、作用目标的搭配具有很强的动态调用特征(invocative),说话人可根据情景检索到支配方式、工具角色和作用目标,通过工具宾语构式表征具有鲜明特点的情景动作。

三 汉语表征工具角色的手段

(一)汉语隐含工具角色原型的行为动词

汉语蕴含工具概念的行为动词合并了工具意义,具有形态标志。使用带刀刃工具的动词多数含有部首“刀”或“刂”,如“切”“刮”“剜”“刺”等。以肢体为工具的行为动词通常含有肢体部首。其中使用手类工具的动词大都含有部首“扌”或“手”,如“摸”“捋”“抠”“擦”“搂”“揍”“握”等;以足为工具的动作大都含有部首“足”,如“踏”“踩”“踢”“踹”等;以口为工具的动作动词含有部首“口”或“舌”,如“咬”“舔”。有的动词还隐含动作的力度,“揍”踹”表示力度大的动作,“摸”“擦”表示力度轻的动作。汉语行为动词编码的是动作发生的手段,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p.66.诠释的是动作,这表现在很多动作动词可与表示行为单位的动量词搭配,如“摸了一下”“剜了一刀”“抹了一把”“踹了一脚”。

(二)汉语双重编码行为动词工具角色的句法结构

不过,汉语确实常见到工具角色双重标识的情况,如例(1)。(1a)“把尖刀”与“剜”,(1b)“把左脚”与“踏”,(1c)“把双手”与“按”双重编码了工具角色。之所以动词本身已经有了工具原型的标记又对工具角色另行编码,一是为了凸显工具或工具角色隐含值得凸显的信息,二是因为编码的工具不是动词本身蕴含的工具原型。例(1)各句的工具角色含有值得凸显的信息,分别是“尖”“左”“双”。作者为了描述动作细节,通过“把”字句赋予被强调的工具角色显著的编码位置。

动词“鞭”词化的工具原型是“鞭子”,(2a)被支配的工具是形状类似鞭子的东西,非原型工具的标识既补全被支配的工具角色又烘托动作的力度。动词“掩”工具原型是手,(2b)用于遮盖的东西是情景唤起的“两只袖子”,让人联想到句中施事“和尚”的穿着;“搅”隐含手中所持的物体,(2c)“头上银牌儿”让人联想到“妇人”穿戴的物品。作者通过“把”字结构提升情景唤起的特有的被操控角色,以此刻画人物动作并烘托人物身份。

★(1)a.(武松)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

b.(武松)把左脚踏住妇人。

c.(武松)把双手按着桌子,不转眼看着那妇人。

★(2)a.(洪教头)把棒就地鞭了一棒。

b.上首的那个和尚,把两只袖子死掩了脸。

c.(那妇人)将白汤冲在盏内,把头上银牌儿只一搅,调得匀了。

汉语蕴含工具概念的动词词化工具义素,“使移”“支配”义素通过句法凸显。一种手段是将“支配”概念和动作描述分解成两个事件,编码成两个小句。例(3)先行用具体的处置方式,如“提起拳头”“掉转朴刀”“叉开五指”等诠释行为动词隐含的工具角色,然后表征动作。工具处置事件和动作表征遵循时间顺序,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工具处置事件在前,动作表征在后。这一属性表现在汉语可以用连谓句式编码工具处置事件和动作表征,如例(3c)(3d),“叉开五指一掌”“动手推”。

★ (3) a.鲁达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崩裂。

b.史进掉转朴刀,望下面只顾胳肢胳嚓的搠。

c.武行者叉开五指望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个踉跄。

d.男子动手推了那名女子一下。

“被支配”义素是工具概念的内在属性,汉语编码“被支配义素”的另一种手段是通过具有比较虚泛“掌控”义的“把”“将”“用”等结构,如例(1)、(2),先笼统阐述工具的被支配概念,然后描述动作。汉语“把”表示笼统“掌控”意思,表示说话人处置某个对象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用”含有笼统的动作性成分,是汉语工具宾语的测试剂。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第84页。

(三)汉语编码工具义的句式特征和语用效果

汉语有工具角色标识的行为动词本身蕴含工具角色原型,是类指动作,因不需特别标注工具角色,句式较简短,为呈现多个动作提供便利,例如“又抓又挠”“又撕又咬”。双重编码行为动词工具角色的结构往往源于工具的特殊性或工具特征需要特别标识,加上汉语往往采用“往”“去”“就”“在”等介词结构编码工具角色与目标的关系,因此双重编码行为动词工具角色的句式较长,适合刻画更详尽的画面。

四 英汉对应的表达及语用效果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汉语词化工具角色的行为动词和双重标识行为动词工具角色的结构与英语工具宾语构式诠释的概念是一致的,即施事致使工具角色移动并与目标产生接触和影响的行为,说话人通过赋予工具角色显著编码描绘行为人应景的动作,增强语用效果。

工具的概念决定了工具的例举具有随机性、临时性,即情景化(contextualization)。根据焦点分配原则,英语工具宾语构式内在凸显工具角色,被诠释为工具角色的对象具有值得凸显的信息,因此在语用上与之对应的汉语表征手段也应凸显工具角色,包括工具义素和被支配义素。由于很多汉语行为动词自带工具原型的偏旁标记,行为动词本身就能标识工具角色,所以如果情景唤起的工具角色与词化的工具原型一致,不需要再编码工具角色和其被支配义素;如果情景唤起的工具角色与词化的工具原型不一致或工具角色有值得凸出的信息,则需先标识被随机诠释为工具角色的对象和被支配义素,诠释动作的特殊性以取得相应的语用效果。

(一)英语工具宾语构式与汉语蕴含工具原型行为动词的对应

工具是完成动作的重要手段,工具的作用方式可以准确描述人物行为,细化动作特征。工具角色的阐述涉及工具类型和支配方式。常见的被诠释为工具角色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自身的肢体,另一类是受肢体支配的物体,其中最常见的是刀枪棍棒等器械。支配方式包括支配的强度和工具的移动。(4a)“touch”表示动作力度小,“lips”补全动词“touch”的支配对象,介词结构“to my forehead”标识被支配对象作用的目標,“touch his lips to my forehead”确切地描绘出“kiss”的动作。对应的汉语(4b)动词“吻”词化工具原型“嘴”,在描述动作“吻”的时候不需要将“嘴”另行编码,只需要编码动作作用的目标即可诠释完整的动作。汉语表示动作单位的是动量词,动量词“一下”“一把”常作补语表示动作进行一次。(4a)和(4b)是对应的,二者都表征了动作及动作涉及的工具角色。(5a)“slam”表示动作力度大,“my palm”补全动词“slam”的支配对象,“against the wall”标识被支配对象作用的目标,“slam my palm against the wall”描绘施事大力气做出的动作,与之对应的汉语表达也应体现动作的力度。“拍”词化工具原型“手”,所以(5b)表征了施事动作的力度和涉及的工具角色,与(5a)诠释的概念一致。(6a)的支配方式是“sink”,蕴含“往深处”的趋向,被支配对象“teeth”移动的方向“into the target”补全了动作趋向,以此描绘动作“bite”。汉语“咬”表征的是工具角色“牙”的动作,与(6a)对应的汉语表达只需标明动作作用的目标。(6b)对动作作用目标进行了提升编码,通过动量词“一口”表示出动作“咬”。“wrap”支配的对象原型通常是柔软的材料,如衣物、纸张等,(7a)中的被支配对象“hand”与原型差别很大,英语构式对它进行显著标识凸显动作特征。汉语“掐”词化的工具原型是“手”,(7b)通过动量词“一把”描绘出(7a)刻画的动作。

◆(4)a.He touches his lips to my forehead.

b.他对着我的额头吻了一下。

◆(5)a.I slam my palm against the wall.

b.我用手掌使劲地拍打墙壁。

▲(6)a.Bella sank her teeth into his arm.

(13)a.The fish scrape its teeth across the algae.

b.這种鱼用牙一口一口地剐海藻。

▲(14)a.She stabbed her stiletto on his foot.

b.她用高跟鞋踩了他一脚。

◆(15)a.Zeke runs his knuckles into Uriahs skull.

b.Zeke对着Uriah的脑袋就是一拳。

汉语行为动词细分度高,标明工具角色的被支配义素和趋向就可以形象描绘施事做出的动作。(16a)和(17a)都通过“把”字表示工具角色的被支配义素,二者的动作分别是“拂”和“掩”。“拂”描绘的动作是“轻轻擦过”,蕴含工具角色与目标的接触方式是“摩擦”;“掩”描绘的动作是“遮盖”,蕴含工具角色与目标在空间中的上下关系。对应的英语表达(16b)、(17b)通过“scrape”“clamp”工具宾语构式标识支配义素和被支配对象“袖子”,“scrape”隐含力度小,“clamp”隐含力度大,通过介词结构“across the table”“over the face”标识被支配对象与目标的接触方式,以此区分动作。(18a)“斫”是词化了工具“刀”的动作,趋向动词“将去”补全动作目标,是不可省略的标识,(18b)同时编码工具角色“his knife”和工具的移动“to the dog”,在概念上与(18a)对应。(19a)“一掌”编码了“手”的动作,趋向动词“去那小二脸上”补全动作目标,(19b)同时编码工具角色“his palm”和工具的移动“against the waiters face”,诠释与(19a)对应的动作。

★(16)a.他把袖子在桌上一拂。

b.He scraped his sleeve across the table

★(17)a.上首的那个和尚,把两只袖子死掩了脸。

b.The monk on the left clamped his sleeves to the face.

★(18)a.武行者斫将去,却斫了个空。

b.Wu slashed his knife to the dog but missed it.

★(19)a.鲁达大怒,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

b.Luda was enraged.He slammed his palm against the waiters face, then the waiter was seen bleeding in his mouth.

英语行为动词具有“使移”义素,工具义素通过句法(工具宾语)阐释,工具与目标的接触通过介词结构表达,构式义明显,构式中工具概念各要素的例举具有很强的动态调用特征。汉语行为动词语词化原型工具义素,有标识的工具义素需要通过句法表达,工具作用目标可通过介词结构或趋向动词表达。工具角色、工具被支配义素、工具移动义素和动作表征意欲的语用效果是英汉行为动词工具角色对应的表征应考虑的要素,要将源语诠释的动作刻画出来,同时要让源语结构凸显的义素在目标语中得到凸显,实现异曲同工。

English Action Verbs with Marked Coding of the Involved Instrument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hinese Coding Patterns

LIN Wen-yin

Abstract: Action verbs involving an instrument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manipulation and motion of the instrument. English construct with instrumental object is a marked structure to promote the pragmatic effect of the instrument. Chinese represents the manipulation and motion either by action verbs endowed with archetypal instrumental glyphs or a marked structure to code the involved instrument, a coding pattern corresponding to the English construct in terms of one-shot action construal and its pragmatic effe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s in dictionary and the collected corp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 instrumental object construction and the Chinese action verbs which contain instrumental role to highlight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instrumental concept, and explores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ual and pragmatic effect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promoting the instrumental coding.

Keywords: action verb; the Instrument, construct with instrumental object; doubled coding patterns to profile the Instr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