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联合语言认知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观察
2019-01-13陈云静牛帅杨宋燕燕蔡颖
陈云静 牛帅杨 宋燕燕 蔡颖
【摘要】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联合语言认知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70例孤独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35)全部采用语言认知训练,另在后组中加用音乐疗法,比较治疗效果。结果:PEP3量表中的认知(语前/语后)评分(41.28±5.02)分、语言表达(28.57±2.94)分、语言理解(28.25±4.06)分、沟通合格分数(45.17±2.8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87±4.33)分、(20.98±3.07)分、(21.85±3.64)分、(35.67±2.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EP3量表中的其它维度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孤独症在语言认知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音乐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兒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音乐疗法;语言认知训练
孤独症患儿的核心症状便是语言发展障碍[1],比如言语形式异常、语言理解能力受损、言语发育迟缓、言语运用能力受损等。本研究在语言认知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患儿音乐疗法,并将应用效果与单一语言认知训练进行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70例孤独症患儿全部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所有患儿都符合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中有关婴幼儿孤独症的诊断标准[2],由2名高资历的儿童心理医师、儿童精神病学医师进行确诊。排除Rett综合症、严重躯体性疾病、语言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缓以及其它原因导致的智力障碍。对照组35例,男患儿23例、女患儿12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3.48±0.92)岁。观察组35例,男患儿25例、女患儿10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3.51±0.87)岁。两组孤独症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语言认知训练:1)模仿手势和动作:先向患儿示范一步动作,掌握后,再示范二步、三步动作让患儿模仿。2)对视训练:用食物、玩具、声音吸引患儿的视线。3)发育训练与构音器官训练:通过哨子、羽毛、蜡烛等物品让患儿练习呼吸,从元音开始,逐渐过渡到辅音、单字、单词和句子,训练发音。利用交通工具的声音或者动物的叫声训练拟声词[3],指导患儿张嘴、闭嘴、唇前突、唇后缩、舌前伸、舌后缩、舌上抵、舌两侧运动。4)家庭强化训练:在生活中,家长重视强化患儿的语言技能、技巧。感觉训练20次为1个疗程,4次/周。听觉统合训练10d为1个疗程,2次/d。语言训练20次为1个疗程,4次/周。
音乐疗法:1)相互问候:唱“你好歌”。2)音乐聆听:通过儿歌、钢琴曲激发患儿的快乐情绪。3)挑选乐器:由患儿自行挑选喜欢的乐器,培养其听从指令的能力。4)演奏乐器:也可以一边演奏一边哼唱歌曲。5)音乐律动:演奏乐器的同时进行身体律动。6)活动结束:患儿和治疗师一同演唱“再见歌”。20次为1个疗程,2次/周。
1.3观察评定标准[4]
通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PEP3)评估患儿的治疗效果,量表包括6个维度:认知(语前/语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小肌肉、大肌肉、模仿(视觉/动作)。前3个维度的评分属于沟通合成分数,反映的是患儿的聆听、讲话、阅读和写作能力;后3个维度的评分属于体能合成分数,反映了患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大肌肉的运动能力。评分越高表示治疗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的PEP3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患儿的认知(语前/语后)、语言表达、语言理解与沟通合格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大肌肉、小肌肉、模仿(视觉/动作)与体能合成分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孤独症患者的主要表现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以及刻板重复行为等,这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也叫做自闭症,病程缓慢,发病机制复杂,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后果。孤独症儿童最典型的症状是语言发展障碍,这也是所有孤独症患儿都存在的问题。资料表明[5]:语言行为训练能够激发患儿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能力。而音乐治疗却是治疗孤独症患儿的新尝试。音乐疗法是评估、诊断、治疗孤独症的有效工具,且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音乐治疗是通过不同音乐形式从而达到促进患者自我认知,建立相互交流关系,投射内心想法、表达内心感受等为目标的治疗方法。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缺陷,用音乐代替语言进行表达,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方法,促进患者的自我意识、语言、社交、认知及感知等能力的发展。
本研究通过PEP3量表评估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语言理解以及认知(语前/语后)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基于语言认知训练对孤独症患儿采用音乐疗法,对于改善患儿的语言发育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华钰.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效果的个案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03):261264.
[2] 张秋,王玉龙,李华,等.音乐结合语言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语言交流障碍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5,(18):41514153.
[3] 李瑞玲,杨晓艳,曹春红,等.音乐疗法结合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6,14(03):220223.
[4] 郭树萌,李慧娟.音乐治疗在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2):55885589.
[5] 程虹毓.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