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从哪里来
2019-01-13赵坡
赵坡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书院教师,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金牌教练员,深圳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优秀中考命题教师,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深圳市中小学教师评审专家库成员。出版了《做“有问题”的班主任》等十余本教育专著,其中多本专著入选“全国中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目” “影响中国教师的100本书”及“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馆藏书目”。
情景再现
下面这些场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爸爸,我这次语文考得比较好!”
“有多好?”
“首次进入班级前十名!”
“班级前十?我还以为是班级第一呢!”
……
“妈妈,我写完作业了,来帮我签个名。”
“你这字怎么这么潦草啊?”
“今天作业有点多,我有点着急,写得比较快。”
“那你昨天呢?我就没看你哪天写得工整!”
……
“妈妈,我想参选主持人。”
“那就报名啊!”
“我怕我录取不上。”
“你还有没有一点出息?”
……
问题分析
类似上述3个亲子对话的场景在我们周围频频出现。透过这些场景,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这样慢慢被家长磨灭的。
在第一个场景中,孩子的语文成绩首次进入班级前十名,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孩子怀着喜悦的心情向父亲报喜,父亲不仅没有鼓励,还狠狠泼了一盆冷水。事实上,孩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父亲应该好好鼓励孩子一番,以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在第二个场景中,孩子因为作业较多,写得快,以致字迹比较潦草。其实,这算是正常现象。然而,母亲指出孩子的字迹潦草时,孩子的一句解释挑起了母亲的火气。于是,母亲“我就没看你哪天写得工整”的话,否定孩子之前的所有努力,具有摧毁性的力量。
在第三个场景中,孩子想参选主持人,但是没有什么底气,想从母亲那里得到帮助和鼓励。可是,母亲一句“你还有没有一点出息”,基本上把孩子内心积攒的一点点信心都浇灭了。
孩子的自信从哪里来?
和成人一样,孩子建立自信,也需要基础,即自己成功的体验,做事的端正态度,做事的有效方法,过往的成功经历,别人的正面评价,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自己对失败的正确认知,等等。与成人不同的是,孩子的自信比较脆弱,更容易被摧毁。孩子的成功体验,别人对孩子的正面评价,孩子的乐观判断,别人对孩子的支持鼓励,正确认知,等等,都需要家长通过适宜的方式加以显现、强化,并通过日积月累的点滴言行奠定根基。
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的自信,既可以通过父母的正面言行逐步提升,也可以通过父母的负面言行慢慢消减。但是,自信的提升,是极其缓慢的过程;而自信的消减,往往非常迅速。所以,孩子的自信一旦被毁灭,就很难被重建。
处理建议
作为班主任,我们在与学生交往时,一般都会以鼓励为主,有时甚至会“无中生有”地给学生增添自信。但是,不少家长在与孩子交往时,一不小心就会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因此,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时,要通过具体实例引起家长的重视,为家长做出正确的示范。
在第一个场景中,孩子的语文成绩首次进入班级前十,这是很大的进步,否则也不会高高兴兴地向爸爸报喜。爸爸首先要了解孩子这种喜悦的心情。此时,爸爸可以先给孩子“烧一把火”,强化孩子的成功体验,然后问孩子是如何取得这么大进步的。这一步非常关键,可以提升孩子自信的底气和智慧,有助于帮助孩子由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当然,为了避免孩子产生骄傲的心理,爸爸也可以適当激将一下,但要掌握好分寸。
在第二个场景中,从妈妈的反应来看,孩子的书写应该比平时更潦草,这时,妈妈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不良情绪,但此刻不仅要忍住,而且还要鼓励孩子:“你之前的书写比较工整,以后可以在‘又快又好上下功夫。”当然,妈妈即使不鼓励,也不能全盘否定。
在第三个场景中,孩子之所以和妈妈提起参选主持人的事情,就是因为想去,但又有点犹豫,特别需要妈妈的帮助和鼓励。此刻,妈妈的帮助和鼓励要实实在在,不能用“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等这类没有实际价值的语言来敷衍孩子。
妈妈可以根据竞选主持人所需要的条件,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孩子客观认识担任主持人需要的素养,帮助孩子做出理性选择。
如果孩子对主持确实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妈妈还可以有意放大孩子的某一优势,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在孩子确定要参选后,妈妈要帮助孩子做好全方位的准备,让孩子打有准备的仗,争取成功。
孩子的自信如同蝉翼般单薄、脆弱,经不起一点一滴风吹雨打,需要家长细致入微的呵护。
教育策略
自信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如何培养自信,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着手。
从学生层面说,培养自信的方法主要有——
首先,通过自我反思来提升自信。
遭遇一件自认为缺乏自信的事情后,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是什么事情让我感到自信不足?我当时的想法是什么?在这件事情中,我的优势和不足到底是什么?我的分析是客观的吗?我是按照退缩的方式还是前进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的?我的处理方式让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该如何处理?
经过这种自我反思后,学生会变得越来越理性,慢慢就能找回自信。
其次,寻找机会进入别人的视线。
在集体中,自信的人一般都会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展现自己的风采;缺乏自信的人,往往隐藏在角落,避开别人的眼光。其实,我们可以在对外表、礼仪、内容等做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勇敢地进入别人的视线。
进入别人的视线,是正视自己的开始,经常进入别人的视线,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很平常,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面展现出来。
再次,抬头挺胸、意气风发地走路。
心理学表明,改变走路的姿势和速度,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抬头挺胸、矫健有力地走路,可以让人自信;畏畏缩缩、沉重缓慢地走路,则容易让人自卑。
最后,让阳光照进内心世界。
理智且深刻地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以适当方式呈现出真实的结果,能让我们甩掉很多心理包袱,从而避免因为极力隐藏而变得忧心忡忡。
从教师层面说,培养自信的方法主要有——
首先,帮助学生重新定义成功和失败。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成功和失败,每向前一步的经历都将成为后一步的基础,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所谓的成功和失败。由此,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强调,我们的目标是站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其次,帮助学生寻找增强自信的途径。
学生自信的增强需要一个适宜的突破口。一般来说,班主任可以从学生最擅长的方面入手,并无限放大,让学生从这个点获得丰富的成功体验,然后帮助学生将这个点的成功体验迁移到更多点上,学生就有可能逐步在更多领域树立自信。
以学习为例,如果某学生的整体成绩比较弱,但是某一科目的水平相对较高,班主任可以以此科目为突破口,重点帮助学生强化这个科目,将该科目成绩的提升迁移到其他科目上,从而带动学生自信地学习其他科目。
再次,多给学生当众展示的机会。
当众展示,不仅能充分呈现学生风采,还能全方位锻炼学生的才能。因此,对于不自信的学生,班主任要多给予他们当众展示的机会。
当然,在学生当众展示之前,班主任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全面帮助学生准备展示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出彩;二是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在倾听的基础上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轻松上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事情,做一次就要成功一次,因为一旦学生失败了,班主任以后就很难再鼓励学生当众展示了。
最后,多用肯定的语气评价学生。
同样一件事情,自信的人和不自信的人有时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看法:同样是肤色黝黑,自信的人会认为是健康,不自信的人会认为是丑陋。由此可见,价值判断标准非常主观而又颇为模糊。
基于此,班主任在和不自信的学生交流时,要善于换角度,找亮点,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从而帮助学生从旧观念中走出来,不仅看到自己的亮点,而且相信自己的亮点。
从父母层面说,培养自信的方法主要有——
首先,真心地关爱孩子。
父母真诚地关爱孩子,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内心就会产生丰盈的安全感。拥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一定要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上,一定要坚持做下去。比如,上学前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睡觉前给孩子一个深深的吻……
其次,坚定地信任孩子。
父母要以尊重、引导、支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任何问题和尝试,即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要给予孩子正面评价。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父母应及时鼓励孩子。
再次,尊重孩子的志趣。
很多父母都傾向于为孩子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事实上孩子的志趣并不是父母能左右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发现孩子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基于“适性扬才”的育人观念,为孩子搭建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引导孩子把兴趣转变为志趣,为孩子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适当地要求孩子。
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事实上,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孩子。这种高期待与低现实之间的落差,有时很难让父母在内心真正接受。
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要全面了解孩子,给予孩子符合事实的期待和要求,否则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他就会产生“我不行”的消极体验,直至丧失自信心。
基于此,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需要从小事着眼、细处着手,谨言慎行,帮助孩子不断获得自信。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