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技术赋能与人文思考下的人机关系

2019-01-13季丽莉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智能时代人文技术

季丽莉

摘  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人机关系的思考,以机器人记者为例,技术赋能下的超高生产力是技术的典型优势,而人类的语言、创造力与情感是无法取代的人文特征。把握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重点是理解技术,坚守人的价值。

关键词  智能时代;技术;人文;人机关系;机器人记者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2-0068-03

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能机器可以帮助人类完成某些工作,这些工作甚至包括人类的部分大脑功能;二是机器人的使用带来某些领域的人员失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业出现的写稿机器人可以写出媲美人类记者的新闻稿件,更是让人担心人类记者会不会被机器取代。该如何认识和定义机器人和记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传媒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理解人机关系的个案尝试,我们从技术赋能和人文思考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

1  技术赋能:机器人记者的强势表现

1.1  机器人记者的产生是时代必然趋势

早在20世纪50年代,记者们就开始用大型机处理政府数据库的信息,以发现和调查新闻事实,使用计算机在线服务采集信息或借助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的新闻报道方式被称为“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CAR”。到了70年代,耶鲁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出可以生成文字的电脑程序。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发展,当今的计算机可以独立完成某些以往需要人类辅助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技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机器人记者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具体应用,它的出现基于以下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人工智能技术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实验室走出进入市场应用阶段;二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领域面临激烈的市场压力,为提高生产能力而主动引入和发展新技术。新兴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社会进入了被称为“社会物理学”的阶段,大数据成为新的社会能源形式。机器人记者可以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使用新的“社会物理”概念自动从庞大的数据孤岛中提取新知识,并且可以自动将这些知识和见解转化为可读的新闻故事。

能写新闻稿的机器人没有让人感到威胁,真正让记者担心的是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远超人类。2014年美联社与自动化洞察力公司(Automated Insights)开发的Wordsmith机器人写出第一篇稿件时,美国《纽约》杂志网站曾经这样评论:“它可能算不上是最精美的一个报道,但它的观点清晰明了,让一般读者一目了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个报道的生产用了多久?不到1秒钟。”在全球媒体圈内,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开始聘用机器人记者,以智能化技术为表征的现代科技设备成为专业媒体的标配。

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强势多元化发展,使主流媒体面临严峻的竞争态势,引入机器人记者这样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媒体机构枪战先机,增强竞争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操作,是技术公司进一步研发的动力,新闻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但对最新技术的报道和使用本身可以巩固媒体自身的社会优势,增加媒体行业社会资本,两相比较,媒体通过技术得到的收益可以大幅抵消经济成本。

1.2  机器人记者强大的工作能力

“机器人记者”实际上是一套软件或算法语言,通过采集大量数据,建立起种类繁杂的庞大数据库,按照程序要求,自动匹配模版,利用算法程序迅速生成新闻报道。机器生成新闻大致包括5个步骤:“1)读入大量结构化和标准化数据;2)测量数据中的新闻性;3)找出合适的报道角度,如果有多个角度则按重要性排序;4)将报道角度与数据中的相关事实相匹配;5)生成报道文本。”[1]按照这样的流程进行新闻生产的机器人记者,在与人类记者的工作表现进行比较时,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工作效率高。机器人相较人的强项是分析大量数据,在海量数据中搜索有用信息,并从海量数据中迅速找到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短时间内生成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机器人记者的生产速度以秒级计算。机器人记者的功能也处于不断的进化之中,美国的“自动化洞察力公司”正致力于让机器人能写作出新闻故事,通过算法将新闻故事的语气和叙事结构调整为观众需要的表现形式,其负责人说,估计在那之内5到10年,大部分新闻报道都将由机器人编写。

第二,新闻报道准确性高。新闻的本质是真实,新闻报道的错误会对媒体公信力带来极大危害。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所有的活动都被不断地进行动态监控,基于数十亿微型交易的新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流程将揭示关于人类社会的新事实,分析这些数据的AI算法将使我们能够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动态。传统的社会分析方法都依赖于小样本统计推断和平均值,受人类主观性的影响容易出错。基于算法程序自动成稿的机器人出错的概率比较低,深度学习技术可以使机器人自己发现错误或者由人类记者反馈错误,机器人可以从错误中学习。

第三,降低新闻生产成本。机器人记者可以深入战争或危险地带采集信息,降低人类记者面临的生存风险和媒体机构承担的巨大人力成本,而且作为一套算法程序,媒体组织无需考虑机器人记者的身体状况,也无需支付报酬,只要算法程序正确,机器人记者可以全年无休的工作。

1.3  机器人记者未来发展空间大

人工智能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可以完成单个任务的人工智能程序;强人工智能是能够达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程序,可以自我学习、理解复杂理念等;超人工智能则是在任何领域都比人类聪明的人工智能程序。目前我们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机器可以在人类指令下工作,如果工作要求有所改变,弱人工智能就无能为力了。这带给人们的启示是,一些单一的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工作将被机器抢走。可以预见,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会不断升级进化,日本正在研制三维机器人记者,可以使用人类记者类似的方式在人群中混合采访,采集新闻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研究成本会不断降低,“机器人记者”的应用范围会日益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引入这一新型劳动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相比机器人,人类记者拥有哪些独有优势,双方应如何相处。

2  人文思考:人类记者拥有机器无法替代的核心优势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技术与人文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所说,“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并驾齐驱,社会就呈现出稳定与和谐的发展态势;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之间发生矛盾,发生龃龉,尤其是人文精神遭到冷落时,人心就会变得更加浮躁和急功近利。”[2]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行业带来很大冲击的情况下,思考并肯定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仍是核心议题,而人的主体性和价值性体现为人的不可替代性。与机器相比,人类记者在某些方面仍具有独特优势,如英国玛格丽特·博登《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中所说,人工智能的一些领域似乎特别具有挑战性,如语言、创造力与情感,当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这些典型的人类特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模仿,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2.1  人类记者通过语言进行独具特色的新闻报道活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独特的天赋和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评价机器的智能水平就是看机器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1950年英国科学家图灵提出了图灵测试,如果人与机器进行对话交流的时候,评委无法分辨说话的是人还是机器,那么就意味着机器是智能的,机器人有多次通过图灵测试的记录。1980年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创造了“中文房间”来证实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不能真正理解人类语言,机器人与人进行语言交流只是基于程序的运算。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大脑存在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儿童可以在无意识的环境下自然习得语言,同时可以按照规则生成语言,说出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对人类语言能力的探索和大脑工作机理的分析历来是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课题,加拿大学者赫克托·莱韦斯克在《人工智能的进化》一书中说,人类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拼图,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拿着各自的拼块,试图从不同角度解开大脑的思维过程和工作原理,而语言是重要的一块拼块,但迄今为止人类仍然没有破解这一谜团,机器无法像人类一样以自然的方式习得语言,而只是通过大量现有语言材料的输入来理解人类语言。

人类记者通过自然语言交流和理解来寻找新闻线索,记者可以深入一线采访,与当事人进行交流获取一手线索。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结合自身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文化积累,完成新闻作品的个性化创作。这种个性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的选题,二是不同的角度,三是个人的语言风格。而机器写作是依赖大数据分析,由内置新闻模版自动生产新闻稿件,一般适用于固定化、程式化的报道,如财经新闻、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等。在技术推广普及的情况下,“你有我也有”的背景下,机器人依赖新闻模版撰写的新闻在内容上不免过于局限,形式上缺乏新意,千篇

一律。

2.2  人类记者具有创造力,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新闻报道活动

机器写作借助高速度的计算能力,在固定流程下快速生成稿件,机器新闻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有余而主观性不足。为了弥补机器写作主观性的欠缺,研发者在机器语言情感自适应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xiaomingbot在判断出体育比赛的激烈程度后,可以使用不同的词语形容赛事中运动员获胜的难易程度,如“力克、艰难晋级、完胜等词语。同时xiaomingbot还不断学习网络直播员使用的语言,应用在长篇资讯报道中。即便如此,机器人仍然是在人类语言应用范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跳不出现有语言资源的限制,在本质上是照猫画虎,没有独创性。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点,在新闻生产中记者的创造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通过整合传统媒体资源优势和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报道的纵深挖掘,比如澎湃新闻在这方面的探索引发关注。二是对特定新闻事件的专题报道,是对某些具有代表性和较高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解释评述等,揭示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形式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三是新闻评论,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多家主流媒体都设有评论板块,如人民日报评论版,腾讯评论、网易新闻评论频道、新浪网新闻评论等。机器人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新闻线索,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智能排序,但是却不能对具体事件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报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事实梳理等工作只能由人类记者来完成。

2.3  人类记者具有情感能力,可以进行“有温度、有思想”的报道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新兴传播技术的应用开启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诸多可能,由此也更需要人文力量的制衡与引导,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价值更显珍贵。如在近期香港动乱事件中,中新社报道了被称为香港阿sir的港警林景升面对多为年轻人的示威者,以父母对子女的心态劝诫他们悬崖勒马,不要犯下大错,表现出对年轻人的关爱和对国家、对香港命运的关怀,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给人以鼓励和温暖。机器人记者还不具备人的情感,也不会理解人类情感,无法进行有情感的新闻报道,也不能对报道对象提供人文关怀。

对新闻事件进行人文思考是人类记者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从个案事件中总结教训与经验,以此启发人们思考与反思,引发更多社会关注,如在2019年5月央视财经频道报道的“深圳11岁女童打赏主播近200万”事件中,大体说明了事件的过程,重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网络直播的打赏钱款能否追回、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直播这类新事物、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多家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如新闻晨报“女孩洋洋:如果不刷礼物,会没面子,压力很大”,报道中通过多位专家的看法引发人们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思考。

机器人记者解放了人类记者的低端劳动、重复劳动,使人类记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有价值、更有温度和思想的报道。人类记者应借助技术的力量更好地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探究真相、表达观点、传递价值与情感。

3  结束语

技术进步有自身发展规律,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趨势,技术的终极目的不是取代人类,让人类成为技术的附庸或“被异化的人”,而是要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进步。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医疗、教育、交通等社会生活关键领域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媒体行业的智能技术带来媒体发展的新阶段,人机关系问题是当今时代重大社会问题与哲学命题。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其本质是思考人如何在技术的压迫下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价值,让人类成为技术的主宰。

参考文献

[1]邓建国.机器人新闻:原理、风险和影响[J].新闻记者,2016(9):10-17.

[2]沈正赋.智媒时代信息传播领域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传承的关系建构[J].编辑之友,2019(5):20-26.

猜你喜欢

智能时代人文技术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世界机器人总动员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