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振兴”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2019-01-13姚瑶孙晨
姚瑶 孙晨
摘 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新时代抓好三农工作的主抓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当前存在组织建构不优、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建设贫瘠、社会建设失序等问题。对此,新时代要以“产业振兴”为主动脉,确保组织振兴有“动力”;以“人才振兴”为主抓手,确保组织振兴有“内力”;以“文化振兴”为加速器,确保组织振兴有“气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纵贯线,确保组织振兴有“助力”。
关键词: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4-0024-04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抓好三农工作的主抓手,它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党的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办好农村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靠党。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领导者、执行者和实施者,现阶段还存在组织建构不优、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建设贫瘠、社会建设失序等问题。对此,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产业振兴”为主动脉,确保组织振兴有“动力”;以“人才振兴”为主抓手,确保组织振兴有“内力”;以“文化振兴”为加速板,确保组织振兴有“气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纵贯线,确保组织振兴有“助力”。
一、以“产业振兴”为主动脉,确保组织振兴有“动力”
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挤压下,大量社会资本投资以城镇为主,乡村作为经济主体的意义日渐消失,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甚至出现“空壳化”等现象,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和行动力逐渐弱化、淡化。对此,要以“产业振兴”为主动脉,夯实组织振興物质基础。
1.提“地力”,激活农村沉睡资产。以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为契机,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将农村沉睡的“死资源”变“活资本”。一是明晰产权,保护农民的财产权益。农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就是必须确保农民的土地,权利确定,权能发挥,农村改革才能更顺利推进。要严格按照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地农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原则,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流转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意愿,将农村土地实现“三权分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二是探索多元化入股方式。以农民入股公司、农民与原公司成立新公司、农民入股合作社等多元化的入股模式,实行“保底收益+股份分红”“按股分红”“按股分享销售收入”等分配模式,激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同时,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放活后,公司、农民合作社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三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互通。设立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延伸设立产权交易工作站、服务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等流转交易平台,让广大农户的身份信息、土地确权、劳龄数据、股份量化等信息进入产权电子管理平台。
2.塑“特色”,实现农业三产融合。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新,拓宽增收渠道[1]。对此,各村镇要因地制宜促进农业三产纵向融合、横向融合、交叉融合。一是做强做绿农业一产。以“标准化”“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为原则,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二是做优做实农业二产。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遵循,大力发展乡村乡镇集体企业,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农村输送和转移,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型和发展。三是做活做精农业三产。按照全产业链、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以“互联网+”为依托,提升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催化能力,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的价值优势,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传承、森林康养、饮食民俗、教育体验等产业的嫁接融合。
3.聚“合力”,广泛拓展融资渠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对此,要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一是着力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公共财政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能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如安吉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十年来,县乡两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约20亿元,撬动工商资本投入180亿元。二是加大政银对接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和融资、并购重组,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三是用好“社会资本”这把“双刃剑”。高度警惕各种社会资本借助“上山下乡”等名义对乡村党组织、村委会以及其他乡村社会力量的控制和盘剥,防止农村社会发展内卷化和农村基层党组织边缘化。
二、以“人才振兴”为主抓手,确保组织振兴有“内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近几年,各地虽然不断有驻村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中,但总体来说,村“两委”班子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后备力量匮乏等问题[2]。对此,要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实现组织振兴的“主抓手”,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人才下乡通道,夯实组织振兴人才基础,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1.着力实施“红色头雁计划”,打造高素质班子队伍。“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对此,一是抓牢村“两委”班子建设,打造“骨干细胞”。以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契机,严格按照“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成绩”的选任标准,将优秀党员干部选派为村支部书记;对“第一书记”要严明驻村纪律,加大常态督促问责力度,形成“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干事创业氛围。二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建好“活水源头”。注重从回乡大中专毕业生、新乡贤、种养殖能手等人才中选优“领头雁”,逐步建立完善“回乡能人—村(社区)公共服务干事—村(社区)‘两委成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成长链条,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储备和培养优秀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内生动力”。以地方党校为主阵地,通过举办政治理论学习班、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提高村“两委”班子政治理论素质;以先进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平台,每年选取“党建强”“发展强”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地参观、跟班学习,提高村“两委”班子履职能力。
2.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育高水平领军人才。农民是农业农村人才的基础来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整体提高农民群体的素质,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一是建立分级分层的农民培训基地。以浙江省为例,该省为更好地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整合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人教育培训资源,成立浙江农民大学,并且按照“省级设立农民大学,市级设立农民学院,县级设立农民学校”的思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二是创新培育服务体制机制机制。以教育培训、认定培养、管理使用等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给予新型职业农民更多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探索“服务规模化+农民组织化”运行模式,吸引规模以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竞选理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职位,进一步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干事创业热情。
3.实施“三乡工程”,集聚高质量创业团队。2017年以来,武汉首创实施“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其核心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让市民下乡有盼头、能人回乡有劲头、企业兴乡有赚头、农民增收有奔头[3]。对此,一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促“市民下乡”。严格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厕所粪污、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加强农村基层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项目建设,以农村优良生态、清新空气和秀丽山水吸引市民下乡享受田园生活。二是以创业支持政策为主线促“能人回乡”。为促进能人回乡,武汉市采取“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四张牌,制定十项举措鼓励能人回乡建设新农村。对此,我们可以适度降低返乡创业门槛,设立乡村人才辅导行动基金、创业担保贷款基金等政策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回乡创业。三是以农村“三块地”改革为契机促“企业兴乡”。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加强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以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返乡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等实体产业,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三、以“文化振兴”为加速器,确保组织振兴有“气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与魂。在现代化的持续推进过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被遗忘或遗失、社会伦理秩序瓦解、村庄作为文化共同体的特征弱化等问题。对此,要以“文化振兴”为加速器,夯实组织振兴思想文化资源。
1.以打造乡贤文化为重点,树立文明标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发掘并鼓励‘新乡贤反哺乡村、参与乡村治理,使其成为促进乡村进步、革除‘精神荒芜的重要实践者和引领者。”对此,要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优势,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引领力量。一是以情感人“引”乡贤回归。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新乡贤延伸,通过送关爱、送信息、送服务等方式,让新乡贤及亲属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情和牵挂。二是搭建平台“促”乡贤回归。积极搭建对接平台、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乡贤参与基层组织建设,除了担任村两委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乡贤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举措,给予新乡贤干事创业的平台和展示舞台。三是以治理创新“稳”乡贤回归。将乡贤文化融入到文明城市创建中,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选树优秀乡贤典型,在全社会营造敬贤、重贤、思贤、学贤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乡贤的乡土情怀、为家乡做贡献的动力。
2.以优秀家风为核心,涵育个人良俗。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为保证乡风文明建设“落地生根”,应建立“个人—家庭—村庄”三位一体的文明习俗。一是以核心价值观焕新家规家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传统家规家训,规范家庭成员的文明行为。定期在村镇文化中心以开设“国学课堂”等方式,引导村民学习家规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进一步培养村民爱家爱国的优良品德。二是以文明活动传承家庭美德。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活动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美德评比活动。如“文明诚信户”“好婆媳”“好邻居”“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卫生示范户”等系列评先树优活动,切实增强村民尊老爱幼、文明诚信、遵规守纪的意识。三是以家庭监督落实村规民约。将村规民约与和谐家风相结合,通过设立党员村规民约示范岗、村规民约监督岗、家庭互相监督约束岗,实现村规民约由“花架子”到“真功夫”的蜕变。
3.以培育公共精神为根本,形成善治秩序。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4]。对此,一是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自治是“三治合一”的前提与基础,乡村有效自治必须民意“零距离”,干群“面对面”,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通过“逢四说事”“四议两公开”“民主管村”等治理方式,利用电话、微信、委托等创新沟通方式,实现凡是涉及村里经济发展的大事、涉及村民利益的事及村里資源管理的大事,村“两委”班子能科学决策、依规实施。二是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增强基层群众法治意识。法治是“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保障底线。为将法治推向基层,增强基层群众法制意识,可在村(社区)创新设置“板凳法庭”“法治驿站”“法律诊所”等服务组织,为村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节,逐渐形成了“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氛围。三是以德润村,道德底蕴夯实文明乡风。德治是“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依托现有的旧祠堂、古书院、闲置校舍建造文化场馆,将乡村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传播,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纵贯线”,确保组织振兴有“助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5]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
1.建立科学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对此,一要坚持问题导向。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科学界定“错误”标准。对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错误的发生。二要坚持目标导向。为进一步强化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对于勇于“试错”的干部,要多在政治、工作、生活上给予关爱;对于“容错免责”的干部,要反复进行面对面谈心谈话,化解心理顧虑,激发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创业热情。三要坚持民意导向。容错纠错机制是把“双刃剑”,它既可把干部干事的“大包袱”变成“护身符”,也可能成为腐败分子的“挡箭牌”“免死牌”。因此,容错纠错机制必须在阳光下运作,将除涉密之外的信息予以公开,方便群众参与监督。
2.建立高效完善的干部激励机制。村级干部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有效激励,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落地。对此,一是经济上给“甜头”。激发激励村干部,尤其是后进村、贫困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就必须奖勤罚懒,实现干事者多劳多得。绩效评价要坚持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把政治品德、道德情操、群众满意度等因素纳入考核指标[6],通过定期考核、晋升考核、随机考核三种方式并结合每名干部的工作量、工作难度系数、工作完成情况等岗位履职因素,打出综合绩效分数作为干部薪酬、晋升的参考标准。二要政治上给“奔头”。通过合法程序,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百姓信得过的村干部,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同时,要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畅通晋升通道,定点在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事业人员岗位和公务员岗位,打破基层“天花板”。三要工作上给“劲头”。宣传部门应对在基层一线中工作实绩突出、带动作用强、群众口碑好的基层先进党组织和个人,大力宣传和表彰,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形成党员示范带动社会合力,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基层工作中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激情。
3.建立多方协同的监督机制。“打铁必须自身硬。”锻造一支能力过硬队伍离不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全方位监督。一是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党内监督的重点是村两委“一把手”,要充分结合干部考察、日常管理、组织生活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形式,切实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同时,建立和完善村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以权力监督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科学制衡村两委“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二是深入推进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为较好地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提高基层组织的公信度,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方针,将惠农政策、村级财务收支、土地规划和征用等各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按照规定的内容、形式、程序、时限予以公开,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等问题。三是坚持预防和严惩相结合。坚持监督的重点从过去重事后追查惩处轻事前防范教育,向事前教育防范和事后严肃查处并重转变。充分利用地方党校等阵地,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坚定性,增强依法行政、规范用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3] 李小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N].光明日报,2017-11-27.
[4] 朱小玲.武汉市黄陂区实施“三乡工程”的发展模式解析[J].学习月刊,2018,(11).
[5] 卢艳齐.乡村“三治合一”的内部关联与治理目标探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8,(3).
[6] 周跃辉.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大文章“五义”[J].党课参考,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