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分类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动态

2019-01-13贺文清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市场化治理

贺文清

摘   要: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相对较晚。目前我国在各大主要城市已经开展了垃圾分类,但整体普及率较低,且在实践过程中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全民行动,仅靠政府力量无法维持垃圾分类的持续展开,需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因此,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垃圾分类处理与这些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其作为垃圾分类处理的指导原则,以助于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垃圾分类;市场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5-0162-04

一、垃圾分类相关的定义

(一)生活垃圾的定义

目前各界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定义基本上已达成一致。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指居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定的被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①因此,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有两个重要含义:首先是产生于居民日常生活中;其次,这种垃圾一般以固体形式存在。

(二)垃圾分类的定义

垃圾分类是将垃圾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处置方式将垃圾分为不同类别,然后按照种类进行存储投放。生活垃圾的构成多样而复杂,对其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提高经济和资源价值,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

我国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六类:(1)可回收物,包括塑料、纸张、金属、织物和玻璃等;(2)大件垃圾,包括废弃家用电器和家具等;(3)可堆肥垃圾,包括厨余垃圾和植物垃圾等;(4)可燃垃圾,包括废塑料橡胶、废纸、废木材等;(5)有害垃圾,包括废旧电子产品、废漆、废灯和过期药品等;(6)其他垃圾。②

在关于如何具体划分城市生活垃圾和实践操作层面上,学术界和各地方政府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比如,杭州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③上海市的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④深圳市则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⑤

垃圾分类一般由四个阶段组成:分类存储、投放、清运和处理。在分类储存阶段,垃圾属于家庭、个人或其他单位的私有品,经居民分类投放后成为居民所在小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清运阶段由相关部门雇佣工作人员或相关垃圾处理企业专人负责到将垃圾运输到集中点或转运站,此时垃圾就成为公共资源;最后在处理阶段,目前采用的主要是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二、垃圾分类的基本理论依据

(一)循环经济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于1966年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Spaceship Economy)理论。他将地球看成是一个宇宙飞船,没有无限的资源,而人类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最终会导致飞船坠落,人类将会走向灭亡。因此,循环使用内在资源尤为重要。该理论普遍被视为是循环经济思想的开端。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生态和科学技术相结合,指出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直到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逐渐成熟并在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垃圾分类和处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德国的循环经济也可以称为“垃圾经济”,它最初起源于垃圾处理,随后才逐步扩展到其他方面。日本通过循环经济立法来应对垃圾难题,如在2000年出台了一系列循环经济立法:《促进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法》,《食品回收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 》(修订)、《建材回收利用法》等。循环经济打破了原有的单向度和线性的资源利用模式,建立了新的循环和闭合资源利用模型,确保了在开源的同时能够资源节流,从而锁定资源安全。“3R原则”是开展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废弃物管理的重要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

在垃圾管理中,循环经济理论所体现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引导管理者综合考虑环境承载力,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建立完善的循环利用系统。关于如何将作为资源的垃圾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在其中有着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對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能够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降低垃圾处理的难度,如将可燃垃圾进行燃烧发电,对可降解的有机垃圾进行堆肥以提高堆肥效率等。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组成内容,将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耗,充分利用循环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学者迈克尔·博兰尼(Michael Polanyi)在《自由的逻辑》中提出的。博兰尼分析了两种秩序:指挥的秩序和多中心的秩序。他指出,前者作为一种一元化的单中心秩序很容易导致指挥失灵,而后者作为一种自发性的多中心秩序可以形成较好的配合。

随后“多中心”概念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著名学者奥斯特罗姆夫妇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了多中心治理理论。该理论通过采用“公地悲剧”、“集体行动逻辑”、“囚徒困境”等理论模型论证了政府和市场都难以解决公共物品提供的困境问题,而多中心治理方式是一种除了政府集中控制和市场制度之外的第三种方式。所谓多中心是指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多元复合治理主体,各主体之间通过均衡博弈和相互合作达成有效的治理。

居民的生活垃圾是一种“错位”的公共资源,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属于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环节,既需要政府的引导,也需要公众的参与以及外部的监督,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行动。在以往的实践管理中,只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对其进行管理处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灵现象。可见,垃圾分类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打破以政府“单中心”为治理主体的现象,引入多中心、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如引入市场机制,转变政府角色,从而强化公众对垃圾分类的参与意识,完善治理体系。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人类社会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资源危机的出现,可持续发展观念(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上主流的发展战略理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被视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起点。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满足当今人们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这一发展原则重在强调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整资源的发掘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保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平衡发展。在过去30年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从“以经济、社会目标为中心”向“以环境为中心”转变。因此,该发展理论是以环境可持续为中心的,同时包括了与环境有关的经济、社会因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道路所包涵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等内涵表明,这不仅是一条可以在几年内保持人类的进步,而且可以让整个地球进入遥远的未来的新的发展道路。

垃圾分类处理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展开。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和推动下,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将从原来的单一处理手段转变为综合处理和多样化处理,并能够因地制宜推动多样化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

三、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如今垃圾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垃圾的处理尤其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成为了世界性课题,各国都在竞相研究,以期能够获得最优解决方案。

(一)国外研究概况

发达国家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和管理实践已有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对于垃圾分类的著作文献也相当丰富。研究主要涉及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分类回收处理技术、管理制度、垃圾治理主体等各方面。

在探究垃圾处理法律体系和制度方面,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国都通过立法明确实现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1996年,德国推出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处理法》,主张“源头预防”以防治垃圾污染。日本出台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等,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在探究垃圾分类回收的处理技术方面,Eriksson(2005)等学者以经济环境成本、生态环境效益、能源成本的消耗量为指标,对垃圾的混合焚烧处理、生物化处理以及分类收集三种处理方式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降低垃圾的埋藏量和提高可循环使用垃圾回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在探究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方面,威廉·拉什杰(William Rathje)和库伦·默菲(Cullen Murphy)等提出了“垃圾十诫”的命题。他们将垃圾视为“洪流”,指出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Stewart等人(2003)研究了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影响因素,指出了政府制定分类回收计划的重要性。Paul等人(2004)则针对美国治理环境的相关政策,对新出台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政策进行了讨论研究,指出美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主导力量,为研究垃圾分类提供了新思路。克里斯·朗革(2006)主编的《美国环境管理的历史与发展》,分析了美国治理环境问题的市场化改革路径,对美国的环境保护法、国家政策以及政府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在探究垃圾分类治理主体方面,Johan Post(2003)等人提出,多种主体参与垃圾治理能够形成广泛的覆盖率,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以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Otoniel Buenrostro(2003)等人研究了墨西哥城市的公共卫生系统,指出垃圾处理政策的制度需要各社会团体的多元化参与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比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随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逐渐受到政府关注,各地方先后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垃圾管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以垃圾分类为主题陆续进行了研究。

在垃圾分类管理机制方面,王建明(2008)基于对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的回顾,提出了三类环境经济政策:垃圾按量收费、预收处理费用与循环回收补贴、押金返还制度。谭灵芝、鲁明中等(2008)指出,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市场化处于初期阶段,垃圾处理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依赖于行政手段。因此,有必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如完善垃圾收費制度、补贴制度、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直接管制,来促进垃圾处置市场的主要政策选择。李正升(2011)梳理了环境经济政策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影响,强调有效管制城市生活垃圾关键是建立最优的环境经济政策矩阵,并根据不同的环境经济政策整合协调使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吴宇(2012)指出,由于垃圾源分类政策无法有效实施,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在垃圾分类的法律规章方面,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李金惠(2007)梳理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的情况,分析了理想化的垃圾管理模式,明确了法律手段在调控垃圾处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胡碧玮、张莹莹(2015)提出了细化分类回收操作,控制垃圾生产源头,加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优化相关法律机制。仇永胜和王储(2017)指出,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在法律体系、政府监管、公众参与等方面存在问题,总体城市垃圾分类状况并不乐观,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进行调整和解决。蒋冬梅、李琪(2018)从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角度对各主体在垃圾分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除学者和专家在垃圾分类的法律制度方面的理论研究外,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以期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实现垃圾分类。例如,我国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7年)、国家发改委与住建部联合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17年)。地方性法规有《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通知》(2002年)、《深圳市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实施方案》(2002年)、《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2013年)、《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5年)等等。

在垃圾分类的公众参与现状研究方面,王树文、文学娜等(2014)构建了三种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模型:公众诱导式参与模型、公众合作式参与模型与公众自主式参与模型,讨论了如何推动政府与公众的合作,梳理了政府和公众在其中的职责。吕维霞、杜鹃(2016)分析了日本垃圾分类的经验,并提倡实现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共同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机制。张紧跟(2014)以广州市重启垃圾处理再决策为例,從邻避冲突、公共危机治理、公民参与、维权抗争等角度分析了地方垃圾处理参与式治理的趋向。

在垃圾分类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朱凤霞、杨君(2004)分析了我国在城市垃圾处理主要存在着资金与技术问题,并指出要加快实现垃圾处理产业化,政府要为之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创造良好的投资和运营环境。刘静、李越川、刘延平(2005)分析了垃圾处理行业的不足,建立了“收运-分类-处理-回收再利用”的城市垃圾处理发展模型,通过政府改革管理体制,实现垃圾处理行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健康发展。王伟(2001)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市场化初探》一文中指出,要通过市场化措施来改善基础性的生活垃圾分类,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蒋建国教授(2017)指出,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应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化为辅。政府需要为回收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持,保证垃圾分类回收的物质能始终有良好的出路。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学者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垃圾分类较为成功国家和地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国外的经验总结,如刘梅(2011)分析了日本、德国、美国、比利时的垃圾分类做法;杨帆、邵超峰(2016)等学者分析了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垃圾分类实践,提出了我国垃圾分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王莹、金春华、葛新权(2012)分析了美国的源头减量垃圾分离处理方法、英国的通过税收手段控制垃圾数量、日本的严格垃圾分类管理以及德国的市场化运营方式,指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居民、企业三方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对于国内垃圾分类回收经验总结,如陈晓运,张婷婷(2015)分析了广州市垃圾分类政策利用营销观念和策略来争取公众接纳的过程;徐薇(2013)则分析了杭州市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充分利用社区居民参与,培育社会资本的成功经验;姜建生、刘学民(2018)等学者分析了深圳市垃圾分类减量以及持续管理途径的成功实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成果已非常丰富。对垃圾分类研究的角度多样化,深度也有所扩充,包含了一些前沿化的研究方向,如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市场化研究以及垃圾处理技术等。但总体而言,该领域的研究依然不足,尤其是缺乏实证性研究,很多学者依然只是空泛地讨论垃圾分类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缺乏一定的实验数据或典型案例研究作为支撑,导致理论研究过于简单甚至理想化,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此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要注重因地制宜,尤其对垃圾分类的市场化模式的探索是一种实现垃圾分类的新型手段和方法,要结合当地实际,有效引导居民的行为。因此,本文注重结合余杭区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6.

[2]  涂亦楠.德国垃圾循环回收法律体系的经验及我国路径[J].生态经济,2018,(12):88-93.

[3]  乔露.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激励机制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7.

[4]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21.

[5]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43.

[6]  张晓玲.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演变、维度与展望[J].中国科学学院院刊,2018,(10):10-19.

[7]  李传轩.从妥协到融合: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批判与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2017,(5):151-163.

[8]  杨彩丽.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可持续推进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9]  O.Erriksson.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from a system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3):241-252.

[10]  威廉·拉什杰,库伦·默菲.垃圾之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91-293.

[11]  Stewart Barr.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Citizens and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J].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2003,(3):227-240.

[12]  保罗·R·伯特尼.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02-310.

[13]  克里斯·朗革.美国环境管理的历史与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2.

[14]  Johan Post,Nelson Obirih.Partnership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in Solid Waste Collection in Accra[J].Space and Policy,2003,(7):45-64.

[15]  Otoniel Buenrostro.Solid Waste Manage in Municipalities in Mexico:Goals and Perspective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3,(3):251-263.

[16]  王建明.城市垃圾管制的一体化环境经济政策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98-103.

[17]  譚灵芝,鲁明中,陈殷源.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181-186.

[18]  李正升.城市生活垃圾管制的一体化环境经济政策分析[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12):57-61.

[19]  吴宇.从制度设计入手破解“垃圾围城”——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反思与改进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2012,(9):51-53.

[20]  李金惠.城市生活垃圾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42-186.

[21]  仇永胜,王储.推动我国城市垃圾分类法治化探讨[J].理论导刊,2017,(8):101-104.

[22]  蒋冬梅,李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8,(24):148-150.

[23]  王树文,文学娜,秦龙.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公众参与管理与政府管制互动模型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142-148.

[24]  吕维霞,杜鹃.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53.

[25]  张紧跟.从抗争性冲突到参与式治理:广州垃圾处理的新趋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60-168.

[26]  朱凤霞,杨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探讨[J].四川环境,2004,(2):84-87.

[27]  刘静,刘延平,李越川.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城市垃圾处理业的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9-22.

[28]  王伟.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市场化初探[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9):19-22.

[29]  蒋建国.垃圾分类应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化为辅[J].中国城市报,2017,(2):1.

[30]  刘梅.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98-101.

[31]  杨帆,邵超峰,鞠美庭.城市垃圾分类的国外经验[J].生态经济,2016,(11):2-5.

[32]  王莹,金春华,葛新权.国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借鉴[J].特区经济,2012,(12):87-88.

[33]  陈晓运,张婷婷.地方政府的政策营销——以广州市垃圾分类为例[J].公共行政评论,2015,(6):134-153.

[34]  徐薇.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在参与中成长-以杭州市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5]  姜建生,刘学民,葛姣菊.深圳市垃圾分类减量计划实践模式探究[J].生态经济,2018,(5):126-131.

[36]  胡碧玮,张莹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法律探讨[J].特区经济,2015,(12):134-135.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Trends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related Concepts

HE Wen-qing1,2

(1.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0,China;2.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Hangzhou Yuhang Region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ngzhou 311100,China)

Abstract:China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the 1990s,which is relatively late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At present,garbage classific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major cities in China,but the overall popularization rate is low,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national action,which can not mainta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by the government alone,and needs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and joint management. Therefore,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center management,circular economy theory and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and these theories,and takes them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in order to help the research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garbage classification; marketization; treatment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市场化治理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