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新奖励方式推进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策略
2019-01-13黄宏杰
黄宏杰
摘 要: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赏识教育的盛行,奖励作为一种激发人主观能动性的手段,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单位和一线教师的重视。美国学者埃尔菲·艾恩曾经在其著作中指出,并非所有的奖励在教育中都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谨慎选择和使用合理的奖励方式,发挥奖励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的正向能量,激发其学习动机,规避不恰当奖励带来的负面效应。文章将结合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小学使用的创新奖励方式,浅谈如何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创新奖励;小学高年级;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3-0020-02
奖励是学校教育管理和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奖励机制,不仅有助于文明校园和优秀班级的建立,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从以他律为主逐渐走向自律自主的内在动机发展关键时期,在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前提下,制定并施行创新奖励,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必将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内容。
创新奖励方式的设立以强化理论为指导,从多元智能、自我决定、自我效能、家校共建四个方面进行分层设计。
一、倡导发展多元智能,凸显学生能力优势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办学方向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社交能力,形成自我规划和团体合作意识,挖掘学生的兴趣潜能,我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拓展课程,来作为对学生的一种创新奖励。具体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各类专题教育。
我校的教育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所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让不同学生的优势智能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和发展。语言智能:我校有语言艺术专业训练队,由专业资深教师带领,语言艺术队曾多次获得省市语言艺术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数据逻辑智能:魔方比赛、機器人编程专业训练队;空间智能:校本综合实践课程“欧陆建筑的演变”“沙面风情摄影手绘”、空竹操等;身体-运动:花式跳绳、游戏专业队等;音乐:管弦乐专业队、合唱专业队等;人际:与白天鹅礼仪学校合作,对学生进行西餐礼仪培训,及对学生长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制定现代文明学生的行为规范;内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自然探索:沙面岛作为广州著名的历史文物保护区,我校充分利用沙面岛独特的地理位置所蕴含的丰富的社区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自然探索。
以上各种活动,使不同的学生有机会发展除学科学习以外的优势技能。教师对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做好总体计划和阶段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成果展现对学生进行奖励,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奖励也变成了一种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二、引导重视努力过程,给予选择奖励权利
学习动机在生生之间的不均衡,是造成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之一。学习动机,是指唤起与维持学生学习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教师对课堂奖励的理解普遍停留在对学生好的行为、好的回答给予赞扬或其他积极的反应。但这种单向性的奖励,仍然是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学生内在努力的心理过程关注不足,只根据学生外显的行为和成果进行评价,容易忽略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努力及任务的难度。同时,教师语言情感性的鼓励效果过于单一,评价性的语言容易雷同,因而降低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如何让创新奖励的实施让课堂奖励的使用变得更丰富多样?具体做法有如下三点。
第一,在课堂中,教师少用评价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如“你真棒”“真聪明”等。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用心关注学生努力的过程,如邀请学生多分享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的细节,具体向学生了解:“哇,你是怎么做到的?能跟大家具体讲讲吗?”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展现努力的心理过程,并总结出成功的“套路”,激发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再辅之以真诚的表扬、竖起大拇指的肯定、轻拍肩膀的欣赏,放大学生的自豪感,让其享受被激励的感觉。
第二,用积分榜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创新奖励的推行,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作为奖励方和被奖励方两点一线的固有形式。“取得成就型”是自我决定理论内部动机中的一种形式,强调个体为了满足内在需要以实现自我超越,且更容易通过学习动机的认同和调节调整自身的动机驱动。
对于在课堂或课间某些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赋予学生选择不同奖励的权利。比如,A同学在近一段时间里,读书的声音尤其响亮,课前准备也特别认真,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成为图书管理员或是领读员。又如,B同学在数学课堂的口算活动中,准确率和速度都优于他人,他便可以选择做轮值的数学科代表或是减免一定的数学任务。当学生付出努力取得成绩后,教师通过给予其更宽层面的奖励时,学生更容易对自己的勤奋给予肯定。
第三,逐渐淡化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自激励和生生互激励。我校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协同教育理念,在课堂实践中,强调教师的“四导”和学生的“四自”互相协同作用,其中就有教师的“导评价”“导激励”与学生的“自评价”“自激励”。这里的“导评价”,不是教师主导对学生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才是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激励,从他律走向自律。如学期中或学期末,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自我评价,自己提名自己进步奖、表现优秀奖、积极创新奖等,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自我肯定,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某个方面建立自信。
三、拓宽奖励外延范围,提高家长移情理解
我校家长中有不少是各行各业的翘楚,为此,我校专门成立“沙面讲坛”,邀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满足延伸课堂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奖励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传统的奖励更多的是面向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业中获得拔尖位置。学习是一场马拉松,方向和速度一样重要,当学生看着自己的父母在人群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时,能对他们自身的努力产生正强化作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获取更大的进步空间。
我校鼓励亲子共学,曾有一位爸爸因为孩子被选入管弦乐队后也去报名参加小提琴的学习。因为有了爸爸的加入,孩子对待训练愈发起劲,表现也愈加出色。我校邀请这位孩子的爸爸到校宣讲共学的点滴体会,孩子大受鼓舞,也给其他家长带来新的启迪和思考,扩大了奖励的影响。家长到校,不仅仅是一种奖励,一种荣誉,也是家长对奖励移情理解的一种激发。当家长重视创新奖励带来的正面效果时,就更能形成家校合力,在家庭中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塑造孩子的人格,提高孩子的社会能力和认知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提高家长对创新奖励的移情理解,能促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他们被尊重的需要,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四、鼓励延迟性奖励,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者德夫提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表扬。国内课堂使用奖励也是经久不衰的教学传统。奖励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助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建构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避免过度依赖物质奖励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创新奖励方式的意义所在。当奖励润化学生的成功感受,将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激发其实践动机。
创新奖励,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时段所产生的奖励,还包括课后的延迟性奖励,是对学生在上课时和课堂外的肯定与表扬。中低年级的教师,倾向于在教学上使用“小红花”或者“小星星”对学生进行奖励,学生拥有较少的自主选择权。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在教师同意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决定奖励的形式。在体验到自身努力后达到目标而产生了满足感和成功感,家长和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惊喜性质的奖励,让学生强化自豪感和成就感,如此一来,学生更能体会学习是能够促进自身进步的事情,并非为了奖励才去付出努力。
五、结语
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是奖励发挥最大积极意义的外部支持,而教师创新性的思考,既是科学评价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和尊重、实现有效教育管理的必要手段。至于学生对奖励方式的认可,则有利于转化为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其学习潜能,帮助其发掘自身的闪光点,树立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获得面对生活的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创新奖励方式的顺利推进,同时也需要学校建立科学且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避免奖励的实践因教师的主观意见而带来过多的随意性,让创新奖励的手段持之以恒,有章可循。经过具体的教育探索,我校的奖励机制立足于校园特色项目和校园文化建设,進行了分层设置,做到奖励在学科之间互通。并随着年级的增长实行递进式的累积,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奋斗目标,创造奖励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潜在积极影响,引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提升对学生德育管理的效率。
苏轼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创新奖励方式的实施,一改传统奖励重物质荣誉、轻精神鼓励的不足,渐进式地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并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M].程 寅,艾 雯,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黄 亮.认知评价理论视域下中小学教师的奖励策略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8):106-108.
[3]黄 晨.小学生奖励策略的偏差与改善策略分析[J].辽宁教育,2014(12):46-47.
[4]张晓敏.论奖励制度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运用[J].课程与教学,2019(3):62.
[5]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