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室外活动中农耕文化的渗透研究
2019-01-13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启明星幼教机构王新岭
□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启明星幼教机构 王新岭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是最基本的一项活动,在幼儿园中,幼儿每天都要有一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以促进成长发育,使其身体机能得到锻炼。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日常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认识到这一点,对农耕文化这一主题加以必要的渗透等,为幼儿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使幼儿的知识需求、成长需求得到满足。
一、幼儿园中室外活动的开展现状
(一)幼儿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在大部分的室外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一情景,幼儿教师将幼儿们带领到户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幼儿在运动器械上玩耍,其他幼儿或坐或走,而幼儿教师却站在一旁聊天、观察等,如此日复一日的重复下去,幼儿虽然能保持兴趣,但这样的室外活动是否真的有效呢?另外,一些幼儿教师在开展室外活动的过程中,游戏活动形式上也非常单一,就只是让幼儿利用运动器材活动,或做一些重复性的游戏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没有将真正有价值、内涵的活动展现出来。
(二)过于限制幼儿的自由、个性发展
在幼教工作中,安全无疑是首位的,不管是在睡眠、饮食等方面,还是游戏、教学中都是如此。但是,从现状上看,部分教师在开展室外活动的时候,为了最大化地保障幼儿的安全,往往严重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冒险性,使幼儿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例如,在某次户外活动中,部分幼儿进入了秋千区,一旁的教师立马制止了这一行为,并告诉幼儿“这样的器械是非常危险的!”使得幼儿的体验感、创造力随着教师的喝止而消失殆尽,难以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发展。
二、幼儿园室外活动中渗透农耕文化的策略
(一)丰富组织形式,渗透农耕文化
1.丰富室外活动材料。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材料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对其加以有效丰富,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路径、方法,使其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在此过程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材料数量的增加,避免幼儿在室外活动中,因为抢夺材料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第二、材料种类的增多,可以为幼儿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用泥土、小锨、簸箕等模仿农具,鼓励幼儿自制工具,使其运用一些有变化性、挑战性的材料,来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冒险精神。另外,教师也应注重室内外材料的结合,促使幼儿得以更加健康、均衡地发展。
2.自由活动和集体活动交互进行。在室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集体游戏与自由游戏结合在一起,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选择让幼儿自由游戏,让其自主选择一些关于农事活动的游戏形式,推动幼儿的创造性发展;在部分时间,教师也可以找准时间,让其进行一些集体性的游戏,如掰大豆、老鹰抓小鸡等,以此培育幼儿的集体精神、合作能力等,使其在两种形式的游戏下,得到更加全面、健全的成长与发展。
(二)鼓励创造行为,开展室外活动
幼儿这一群体的创造性是非常强的,他们的一些想象、思维是成年人无法理解的。因此,在开展室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应束缚幼儿这种天性,应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其自由地活动、发展,将室外活动的内涵、价值、效用等最大化地展现出来。
例如,在此方面,教师可对日本的幼教方式加以借鉴,在保障幼儿安全的条件下,允许幼儿在庄稼地搜寻昆虫、在树上攀爬、在草地上光脚跑、将轮胎安在树下当做秋千等,这些活动具有较强的冒险性,同时渗透了农耕文化。但是,考虑到家长、幼儿园等多方面因素,这些活动不可能全都实现,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鼓励幼儿进行一些关于农事活动的行为,满足其心理发展、身体运动的双重需求。
但是,在鼓励幼儿室外活动的同时,教师一定要事先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特别是组织工作,避免幼儿出现受伤的情况,使其的保护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等得以进一步增强。
(三)调控游戏时间,开展室外活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幼儿教师在开展室外活动的过程中,还无法保障好游戏时间,不是时间过长、就是时间较短。时间过长会使幼儿承受较大的运动量,不利于其身体发育,时间过短又会打断幼儿的情绪、思路等,使其情绪低落,心理受到影响。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将这一环节落实好,继而将室外活动的效用、价值等发挥到最大。
例如,在室外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应作出详细的计划,对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合理的划分,将幼儿室外活动的时间空出来。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地考虑到天气、季节、幼儿自身的因素等,对其加以合理的调整。当大部分幼儿出现兴趣低落、疲惫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将游戏时间适当减少;当大多数幼儿兴趣高涨、专心游戏时,教师则可以将游戏时间延长,不应随意地打断幼儿的行为、思路等,以免影响幼儿的游戏兴趣,使活动效果达到预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在开展幼教活动时,将户外活动与幼儿科学精神的培养密切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此模式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使其学习需求、成长需求得以满足等,对幼教价值的发挥,也有着非常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