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热点事件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分析
——以“江歌案”为例

2019-01-13李广宇

魅力中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刘鑫极化舆情

李广宇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一、群体极化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一)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他界定:“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群体极化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与心理学和金融市场上常见的“羊群效应”(从众效应)以及信息学上讲的“信息级联”均有一定的联系。群体极化往往会引发话语暴力、舆论反复以及社会撕裂。本文重点分析“江歌案”引发的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江歌案”

舆情极化的萌芽期:2016年11月3日,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室友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江母对江歌室友刘鑫的质问和曝光,网民看到刘鑫在案发时的冷漠,纷纷谴责刘鑫的人性泯灭。

舆情极化的高潮期:江母在微博上发布《泣血的呐喊:刘鑫,江歌的冤魂喊你出来作证!》一文,并公开刘鑫全家人的信息。在江母与刘鑫的“博弈”中,网民们纷纷站队,舆论形势一边倒,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各种言论讨伐刘鑫,江母在微博征集签名推动判决陈世峰死刑。中立者认为“案件的主犯杀人者才是最应该被谴责的”,反对者则发声“刘鑫在法律上是无罪的,网民们对其过度的谴责已经形成了网络暴力”。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火星四溅。

舆情极化的消退期:江母在东京发起“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20日,陈世峰被判20年有期徒刑。“江歌案”全貌更为清晰,官方媒体下场整理、评论、转发,自媒体也纷纷发表言论,刘鑫有罪的观点占据网络舆论的主流。江歌案中,专业新闻机构被动的局面是在开庭之际得以扭转的。

二、多个传播理论共同触发群体极化

(一)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推波助澜

共同推动“江歌案”发酵。议程设置传播理论在“江歌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发一年后,媒体栏目《局面》播出的采访视频让事件在一周年后,再次引起公众热议,众多媒介平台在有意无意中,或默许、或推波助澜,事件关注度不断攀升,传播更为广泛。议程设置对于受众意见选择传播分析中,江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意见领袖直击群众情绪痛点,形成群体极化。案发后,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对该案件进行了报道和关注;江母在微博上发文,推至微博热搜,转发量达5万,其中不乏微博大V发声;江母微博粉丝有1472929人,其置顶的头条转发量达32万,普通大众眼里,事件非黑即白江歌,被舆论和仇恨裹挟的受害者,让所有人都得到了满足、宣泄和警惕。对此,江母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才会被大多数人认可。案件进一步发展,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江母在征集签名过程中宣泄掉一些失去女儿的悲痛。

大众媒介不能决定人们对案件的具体看法,但是通过提供发布带有“媒体视角”的新闻议题有效地左右着人们关注案件的事实和意见,以及人们对此议论的先后顺序,网友们口诛笔伐。

(二)群体压力与沉默的螺旋促使事件彻底爆发

推动“江歌案”彻底爆发。刘鑫在广泛的舆论讨伐声中,迫于压力与江歌母亲见面。社会舆论呈现一边倒倾向——同情江母。江母微博上征集签名推动判决陈世峰死刑,聚合了1472929粉丝。起初,这些粉丝尚未形成一个群体,但是刘鑫的不作为彻底激起了群愤,人们从旁观者变成了行动者,搭建自己的法庭,进行媒介审判。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驱动。因为思想和感情相互暗示传染,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暴力——对刘鑫及其家人的谴责谩骂讨伐鞭挞。案件刚开始还有人在网上说“刘鑫打开门或许死的就是两个人了”,关于“刘鑫不开门有没有罪”讨论的理性之声越来越弱,甚至呈现舆论一边倒的情况,理性之声沉默了。陈世峰杀人只是个案,而刘鑫的言行却射穿了网民内心的道德底线。社会持续沉浸在快意恩仇的幻想中,渴望以暴力进行网络审判。至此,群体极化彻底爆发。

三、微博、微信等开放社交平台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实际影响

微博、微信等开放社交平台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实际影响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微博、微信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交互性强。

第二,微博、微信有平台开放、低门槛、匿名性、用户基数庞大等特性。网民排除道德约束,秉着“法不责众”的第匿名性心态,肆意表达较偏激的情感,易形成群体。此群体往往缺乏独立意识及基本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对他人的言论鲜少进行实证分析,加之网民们强烈的窥探欲和“八卦之心”,导致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第三,“认证用户”发声对舆论传播扩散作用显著。热门评论充当意见领袖,在微博热门评论的持续推动下,进一步引发了“沉默的螺旋”,群体极化现象彻底爆发。

第四,微博转发导致传播裂变,舆论的范围扩大化。

四、结语

在舆情极化的萌芽期,由于网民对于事件缺乏了解,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和随性化,使网民群众易产生分裂或极端思维,使网民在现实中因畏惧强势不敢对其畅所欲言的激愤在网络上变本加厉地宣泄;此时的言论往往是缺乏事实依据的,仅从个人观点或者不完整的事实来判断真相;在舆情极化的发酵期,此时舆情极化已然形成,再加上一些不良媒体的渲染和肆意放大,面对一些只言片语,或者披露的不具有全面性的某些事实,舆情人群通常出现过激行为,对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造成极大影响或破坏;当舆情极化达到高潮时,极端意见已经形成鲜明的对立,互相指责,并基本固定下来。此时往往矛盾激化,各种语言暴力事件爆发,舆情危机达到一触即发的地步,风险极大;高潮过后,一般便有政府及其他权威机构对事实进行彻查和澄清,舆情进入突变期,并经过媒体对相关事实情况的广泛报道及传播,舆情人群逐渐开始了解事件的真相,对事件的认知趋于合理和统一,矛盾趋于缓和消解,舆情极化呈现消退趋势。

因此,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约束网民的言论与行为,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迫在眉睫;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也亟待建立。

猜你喜欢

刘鑫极化舆情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猎狼
红名单之活人墓
漂亮的外婆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