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好地理,带你“走”遍中国
——浅谈关于中国的初中地理知识

2019-01-13查美芳

魅力中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平原气候知识点

查美芳

(江西省庐山市第三中学,江西 庐山 332800)

中国占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同整个欧洲面积相同,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18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已有14亿人口,是世界人口的2/3。这些都是通过学习初中地理所了解到的中国,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对这些知识也能更深刻的理解。

一、中国之“地形”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了高原、平原、平地、丘陵、盆地5种。书本上的介绍大多具有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不仅乏味,而且困难。老师的教学可以充分结合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也能在学习中领略到中国的大好山河。

比如学习“平原”,除了海拔不高之外,还有分布在江河两岸和临海地区。告诉学生仅有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可以在多媒体播放一些平原的风景图,并且告诉大家中国最大的平原并不在江河两岸,而是东北平原。由此学生一想起“平原”的知识点,便能回忆起图片的情况,和其他关于平原的知识点。在比如说“盆地”,中国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按照以往的经验,学生往往会对四川是个盆地感到惊讶,因为四川看起来就像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去亲身体验一下,只有亲身经历过,就会明白四川的边界便是陡峭的山壁。这时候学生会更深刻的明白,原来四川真的是个盆地。

把知识点转化为其他方式的记忆,学习地理会更有趣味。感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视觉、嗅觉、触觉、听觉,也可以是其他多种多样的体验。

二、中国之“气候”

初中地理有些知识点过于专业化,一些专业名词的理解,往往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词语,再加上日常生活的感悟,才会变得不那么难理解。

拿中国的“气候”举例,老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中国属于季风性气候区。”很多学生对“季风性气候”不是很理解,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靠死记硬背显然不行。老师可以先从“气候”开始解释,“大家都知道天气吧,天气也就是平时大家看到的阴天晴天雨天、温度的变化,那气候就是把一年甚至更久的天气归纳总结在一起,就是气候”,接着解释“季风性气候”,可以告诉学生,季风性只是一种分类,其特点是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夏天和冬天温度差别很大,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学生才会知道“中国属于季风性气候区”的意思。

很多时候,地理知识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没有发现,并不会去想其中更加深层次的含义,老师把生活这层面纱揭开,浮现许许多多的地理知识,学生才会恍然大悟:学习地理就是在感悟生活。

三、中国之“特色”

地图是地理的教学工具,也是地理这门科目的“第二种语言”。地图与地理,便是骨与肉的关系,看得懂地图,就说明学得好地理。地图上蕴含的地理知识,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才会有更出色的效果。

谈起地图,老师提问学生“中国的地图有什么特点呢?”。“中国在地图上的领土面积呈现出公鸡的形状”,学生们大多会想到这点,也只能想到这些,其实远远不够。地图上不仅仅是显示面积的功能,还包括经纬线、地形、位置等等。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综合,教会学生看懂地图,在一定方面也就是教给学生相关的地理知识。学生在看地图时,不能将名称与位置准确匹配,老师可以把“山脉”和“地形”一起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找到准确的位置,有利于记忆。如“太行山脉”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只要清楚“太行山脉”的走势,便能找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又如“秦岭—淮河”能在地图中能找出并不简单,但是只要知道“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这一特点,便可知道其大致在地图上的位置。地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地图上得以表现。老师能够根据其特色总结归纳,学生也能更加形象、轻松的学习地理。

知识点在地图上的表现,往往要靠一些特殊性的标志。“公鸡”便是中国领土的标志,“太行山脉”是华北平原和黄图高原的标志,“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中国的特色地形有很多,其中在地图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很多时候只要明白其中特殊的对应关系,能在地图上与之对应,显得不是那么的困难,只要找对了特点。

四、总结

总之,学习地理需要结合实际感受与经历,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所感悟,也可以是游历中的理解。学习中国有关的地理知识,比较建议学生去中国的每个角落看看,无论是家附近,还是各种风景名胜,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中国就在我们脚下,地理存在于身边的每个角落。

猜你喜欢

平原气候知识点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平原的草
浪起山走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