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代的感知与应对
——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2019-01-13王云霞
王云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机械复制时代是一个技术发达的时代,是一个高效可修正的时代,是一个占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艺术本身发生改变,包括它的整体特质、创作方式以及与大众的关系。
一、“光韵”的消失
“复制”,由来已久。在艺术领域,“复制”可以被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对作品的模仿,二是大师为推广自己的作品而进行复制,三是以盈利为目对作品进行复制。在原始阶段,复制的过程依赖于手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复制技艺实现了从手工到机械的转变,越来越精妙,并在数量和时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种复制技艺使原作品的地位受到了削弱。为了维护原作在传统意义上的权威,本雅明提出了“原真性”的概念,即作品问世的即时即地性。在时间的接替上作品发生独特的物理变化,在社会的占有关系上作品也会拥有独立的变迁线索。因此,本雅明以“原真性”来对抗高涨的“复制”热情。
艺术品的“原真性”展现其作为历史的权威。但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背景下,对作品感知方式的变化使“原真性”的权威也开始削弱。本雅明在艺术作品的感知领域中提出“光韵”(aura)的概念。“光韵”——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①——是观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的独特内容。对“光韵”的感知需要相匹配的社会条件,如本雅明所描述的“在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在现代社会中,观众具有的是使物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他们试图通过占有对象的酷似物、摹本或占有它的复制品来占有这个对象。因此,对于这个时代而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观者对物的态度发生转变,而“光韵”的消失也成为自然。
二、“复制”的艺术
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复制”本身拥有多层的含义。机械复制在继承手工复制的基础上,不仅使更多艺术品的复制成为可能,并使自身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段。②区别于手工复制与机械复制后,还要区别“作为目的的复制”与“作为手段的复制”。前者指艺术品的复制,后者是指成就艺术品的复制手段,以电影艺术为典型。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整体的特质发生了改变,“复制”成为一种艺术处理方式。电影作为一个新型艺术形式,其创作手段依靠复制技艺,创作材料是通过复制采集的“第二自然”。原始艺术依赖于手,其创作材料来源于自然。观众对艺术的感知历程中,存在两种价值模式:一种是膜拜,一种是展示。原始艺术的独一无二性与存在的自足性,使其具有膜拜价值。而电影艺术的集体共享性,使其对公众的展示被强调。电影艺术在创作与展示上的不同,促使人们开始培养以熟悉机械为条件的新的统觉与反应。电影的可修正性迎合了时代的可装配性。本雅明认为,电影生产过程中被复制的内容并不是艺术品,而是一种可展示性的成就检测。在检测过程中,电影演员面对机械进行表演,在“自我异化”③中进行高级的创造。这种成就检测引起一种新的在机械前的选择,由此,冠军得主、明星就以获胜者的姿态出现。
电影的拍摄与绘画不同,它消除距离并深入到对象的组织中,它借助最强烈的机械手段,实现现实中非机械的方面。它将通过特写镜头延伸空间,通过慢镜头动作延伸空间中的运动。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同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关系:传统绘画具有被某一个人或者一些人观赏的特殊要求,而电影艺术却是可以被庞大观众群同时观赏。
三、对未来的感知与应对
复制的时代,我们试图思考和把握艺术的发展趋向:首先,我们要了解艺术本来是什么样子;其次,在可装配、可修正的时代,艺术又变成什么样子。在本雅明看来,传统艺术品因为其手工创作的独特,以及存在的即时即地而具有历史权威性,它能够使爱好艺术的人在专注中感知到作品原真的“光韵”,能够使观众在距离的限定中对作品产生膜拜。而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因为其创作方法的改变,使观赏态度以及观赏方式也发生变化——从庄重专注转向消遣分散。复制技艺所成就的艺术品要求被观照,它以对数量和时空上的突破获得对公众的同时展示。它的创新方法、创新材料,将培养公众对新时代和社会进行适应的新的统觉和反应。
在本雅明描述的复制时代,使自己被机械复制具有极大的诱惑。在我们当下的时代,人们又倾向于什么?艺术将被如何要求?而我们又如何被艺术要求?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观念泛滥的时代。艺术创作的材料越来越多样,表达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在这开放的环境中,艺术被要求反映时代的思考,同时又要在耳目一新的形式基础上呈现出历史的脉络。这是一个苛刻且矛盾的要求,但却有利于解决社会大众在视觉与思维上的懈怠。同样,在这个时代艺术对观众也做出了要求,它要求观众保有基本的艺术素养,要求观众对艺术创造的参与互动。这个时代,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已经从形而上的理论走向当下的现实,艺术的主体和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将每一个人调整为艺术的人,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物和每一个事饱有足够的严肃和热情,这将是我们这个躁动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对艺术的渴求。
注释:
①(德)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第一稿,第13页
②“由此,技术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以其影响经受了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德)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第一稿,第7页
③“在人被机械的再现中,人的自我异化经历了一种高级的创作性运用。”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