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2019-01-13刘艳辉
刘艳辉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石井乡尉公村学校,河北 保定 072150)
学生目前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语文教材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将会对外界一切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和期待,从而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可通过学生好奇心这一特点引领学生走进课堂,自主学习探究。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一定要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特点,结合由表及里的原则,将学生定为课堂的主体,依据语文教材中的各项知识,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构建丰富的课堂环境。小学语文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与简述形式来展现科学性。小学生理解能力不高,但是想象力丰富,他们可以通过教师从浅到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讲解,逐渐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对症下药,确保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提供的知识点。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注重课堂提问
当前的小学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凭一己之见,认为这些内容都极其简单,而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教学。教师忽略了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尽完善,接受能力也有待提高,很少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教学。也有教师以为课堂提问就是一问一答的一种形式,这种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的方式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忽略了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问
部分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顾及到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这一事实,也可能忽略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停留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设问的过程中,严重脱离实际,在课堂提问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问题抽象、深奥,学生听不懂,无从作答。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对其他课程的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
(一)创建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语文教学标准建立以来,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但是,以往的情境教学主要应用在引导教学上,忽略了其在启发、诱导教学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在情境教学的构建上,应当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注重启发性,要让学生动脑,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二是实现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同步,不能只让学生想,也要让其能够表达。在设置情境内容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接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内心情感诉求在启发过程中的变化。例如,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便采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落花生》一课中,笔者将不同角色进行分配,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了解人物性格,随后再采取提问启发的方式。由于学生“参演”了不同角色,便会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并得出不同的结论。最后,笔者对不同观点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建立从不同视角综合看待问题的意识,从而丰富其思维能力。除此外,在课堂写作锻炼上,也可以采取情境假设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配角色进行探讨,最终也会起到提升思维能力的效果。总而言之,情境构建的核心目的,便是让学生先行处于特定的立场,再从立场去思考问题,继而随着立场和环境的变化,采取启发提问的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定情境的同时,必须要注重情境中角色关系的明确性,以及尽量简化内容,否则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将难以理解。
(二)课堂提问要讲究方法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提问环节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对应的原则,一定的原则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对于语文课堂中提问环节来说,一定的严格性和有效性提问原则,有利于推动语文课堂的发展,让提问环节范围不再狭窄和局限。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和谐性与平等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敢于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促进学生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积极互动,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该设定不同的提问环节,打破传统教学提问方式,使课堂提问环节不再枯燥乏味。利用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不断引导学生走入语文课堂,最终能够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古诗三首》时,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播放视频或有关教材内容的音频,引导学生走入诗境,让学生去切身感受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观看以后,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提示,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诗人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引导学生走入问题意境,最终使学生对古诗,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掌握和理解。
(三)提问要有逻辑性
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教材内容合理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提问不注意顺序,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对《司马光〉》一文中,可以先提问,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接着再问,别的小朋友见到这情景都怎样了?紧接着问: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样层层递进,逻辑性强,也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能够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更显著的作用,课堂提问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当堂课的讲授内容,也能使得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