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两梯片断式教学法
2019-01-13张金珂
张金珂
(西安高新国际学校,陕西 西安 710000)
写作是语文的实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它在我们的教学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对每个学段的写作有明确的梯度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为“写话”,第二三学段(3-6年级)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
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课程标准尤其注重学生的习作兴趣的培养,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从写话上升到习作,无论从要求的质上或量上都有了实质性飞跃。可是面对这条“鸿沟”,课程标准并没有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比如在注重兴趣的同时如何兼顾语言的规范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去探索一个能让我们实现从写话到习作平稳过渡的好路子。
一、“赏、仿、创”三步走
(一)赏
“赏”是语文实践的前奏,即阅读教学。叶圣陶先生 1963年在《认真学习语文》中就指出 :“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 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 ,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 ”他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 ,才写得好。”因此,不难看出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要将阅读教学和写话教学相结合。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优秀的范例,我们要依托它,挖掘文章可以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这就是第一步“赏”的核心。
以《我的路》为例。这篇文章最鲜明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对句,“我的路不在汽车跑的宽宽的大马路上,我的路不在人行道中间。我的路在石砌的马路牙上延伸,我的路在雨后的泥潭水洼中铺展”这两句话让我们一下子读出了一个喜欢蹦跳,自主顽皮的小男孩儿形象。这便是这两组对剧的魅力:它在韵律感十足的语言中机巧地揭示了我的路是什么,为下文的展开做了铺垫。所以对句的使用就是这篇文章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二)仿
模仿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他物)的行为过程,它是学习的和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学习的初期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写作学习的入门阶段也不例外。在低段的课堂过多的分析只能导致课堂的失败,而“仿”很好地解决的了这一矛盾。这种“拿来主义”可以很好的解决孩子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困难,孩子兴趣很高而且频有创意。
在《我的路》一课中,在明确了对句这个训练点之后,课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反复读文,孩子们找出了“不在”“在”这一组相对的词语,体会到了这种对比表达的效果。我告诉孩子这就是对句,并练习使用一组对句说出自己喜欢的路。孩子们很容易就掌握对句的特点并能仿出非常工整的句子,比如:
我的路不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我的路在秋天枫林的“金色地毯”上铺展。
我的路不在热闹的大街上,我的路在幽静的林间小道里。
我的路不在绿树成荫的小道上,我的路在清澈的湖水边。
而且很多孩子并不满足于一组,站起来都是两组两组的说。比如:
我的路不在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上,我的路不在人山人海的天桥上;我的路在凉风习习、海浪滚滚而来的沙滩上延伸,我的路在小贝壳和小螃蟹的家旁铺展。
一二年级的文章多诗歌,我们年级在课堂上几乎一遇诗歌便仿说,有些安排仿写。比如《妈妈的爱》这一课,我们就安排了一次仿写。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反复地朗读对文章的形式已经烂熟于心,所以只需换上他们自己和妈妈的故事即可,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借这首诗歌的表达方式孩子们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表达着自己对妈妈的感激和爱,有些孩子说着都动容的哭了起来。
(三)创
“模仿”应该是我们人类众多学习方式中可以贯穿一生的一种,而初始阶段有意义的模仿会为以后的创造打下坚固的基石。 所以在写话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孩子大胆模仿,但同时激发孩子们创造的欲望,给他们提供最合适的“梯子” 让他们从低层次的创造“仿”到进一步的“创”,写出属于自己的片断或篇章。
比如在《我的路》一课中,孩子使用对句揭示出自己喜欢的路后,我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自己的话说出你之所以喜欢它的原因。这个问题就将这篇写话上升到更高一级层次的“创”。要求拔高了,如何去实现呢?我的操作方法是从文本出发,寻找“创”的梯子。只要孩子能忠诚的表达自己,在他们的说话和写话中有生活有情感,那我想随之而来的肯定会有我们所期待的创造性。这也是我的一点反思。
二、由“说”到“写”这“两梯”
(一)“说”
“说”是“写”的基础。但首先我们要确立的是:不是教写话时我们才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
而是把孩子们的“说”实践在每一节语文教学中,实践在每一次班级活动中。我们要保护孩子“说”的欲望,然后在此基础上教给他们如何“说”。事实证明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可能都遭遇过写话课堂上曲高和寡的状况。一方面是他们不知如何“说”,但很多时候是他们不想“说”。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无论什么时候,尤其是写话课堂上,孩子们“说”的起始、过程和结束需要我们的互动,最重要的是我们及时和中肯的评价。
其他老师在评《我的路》一课中说到了一点那就是评价语丰富,而且给予每个孩子的评价都是不同的。其实课堂上的我是不自知的。我在反思这一点时,我想这得益于我和孩子们在平时课堂中所形成的相处模式:说得多,评得多。而我们在写话课堂上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他们写出更好的句子和句群,促进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发现他们哪怕一丝丝的闪光点或者进步,也要大力地真诚地表扬。
每个孩子都有这种渴望表扬的需求,尤其是表达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孩子。而往往我们衡量一次教学的成功看的就是这部分孩子的表现。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说”得符合我们预期目标,达到目标,就要肯定孩子的表现,让每个孩子每次“说”话都有成功感。
(二)写
由于低段孩子的阅读量和语言储备不足,所以他们虽然在说话方面乐于表达自己,但是在写话方面却苦于不知该怎样将说转化为写。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孩子们已经说得很充分了,相信人人都有话可说,但是实际情况是一部分孩子提起笔根本不知如何开始。这些孩子往往还是一些对自己的文章比较有想法的人。这时我们就该意识到我们还没有很好的给孩子将口头语言转为书面语言的方法。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可能成功了,但是“形式”上却失败了。所以我们还要给孩子提供更多优秀的阅读材料,并在教学中注意提炼和总结对学生习作有启发的“法”。
以上便是集我们年级组集体智慧的三步两梯片断式教学法,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我们都一起走在探索的路上,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让我们的写话教学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