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风”问题研究述评
2019-01-13蒋夏潞姚宏志
蒋夏潞 姚宏志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四风”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习近平在2013年4月19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决反对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五年来,不仅党和国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四风”实践,学者们也从理论上对“四风”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现将五年来的学术研究状况作一大致梳理与述评,以期对学术界的研究及“四风”的切实解决有所帮助。
一、研究概况
针对“四风”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截止2018年3月16日,通过中国知网“篇名”检索“四风”共有6342篇文章。其中,学术论文有150多篇,内含有王江涛的《论反对“四风”》(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郭诗宇的《“四风”问题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朱文华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整治“四风”问题研究》(西南大学,2016年)等4篇硕士学位论文。内容主要涉及“四风”的根源、特征、主要表现、危害、对策以及与“四风”问题相关的历史经验考察等方面。
在文献资料方面,主要有《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相关规定及典型问题面面观》(法律出版社,2014年)和《党员作风建设工作手册:反对“四风”贯彻群众路线重要文件汇编》(法律出版社,2014年)。前者选取以加强作风建设、坚决纠正“四风”为主的党内法规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并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发布后的规定为先进行排列,同时,亦收录了诸多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并请相关部门的专家撰写导读,按照常见多发的情况进行分类。[1]后者则以反“四风”为线索,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将相关文件分别归入“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四个大类,并附录了中共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决定。[2]这二者为研究“四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反对“四风”的意义与经验
“四风”问题在党内由来已久。自党成立至成为执政党,曾多次开展整风运动以反对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严肃党风党纪。“四风”问题是党内作风问题在新时代下的延伸与发展,因此,在当下反对“四风”具有重要意义。
朱文华认为,反对“四风”首先是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其次是解决党内顽疾,净化党内空气的需要;再次是密切党群关系,创造稳定和谐社会的需要;最后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3]李志明从反腐的角度出发,将反“四风”与反腐败相结合,认为在“四风”影响下当前腐败也呈现出新特点,“四风”的盛行亦助长了腐败现象的蔓延,因此,反对“四风”、整治“四风”,亦是推动当前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一项重大举措。[4]王素玲也指出,党内的“四风”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因此,反对“四风”具有丰富的时代意义。首先,中国共产党把满足群众利益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党自身建设的时势、顺应群众期盼的执政自觉;其次,中国共产党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党的纯洁性建设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执政能力和自我净化机制不断发展的执政自信;最后,中国共产党把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时代条件下的不断创新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传统承继与时代创新的执政自强。[5]
金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治理“四风”的历史考察,回顾党治理“四风”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过程,认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反对“四风”、治理“四风”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能够在密切党群关系的同时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他也对党治理“四风”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四风”的重要前提;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四风”的核心;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四风”的路径;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四风”的关键;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四风”的重要法宝;最后,加强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四风”的根本保证。[6]刘红凛则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整“四风”成效显著,并将其成功经验归纳总结为四个方面:(1)对“四风”奉行“零容忍”态度;(2)从严从细从实从长;(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思考,系统部署;(4)自上而下,破立并举,由表及里。[7]
2.“四风”的根源
随着国情、世情的不断变化,党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要克服党内“四风”问题,治标又治本,不仅要知晓意义、总结经验,还必须深刻剖析“四风”产生的根源,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挖掘。
张志明联系世情、国情、党情提出,目前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新近三十余年来党风问题长期积累,一直没有找到办法遏制的结果,加之期间国内外发生的一些事件,如苏东剧变给当时全党带来的集体性信仰焦虑问题,改革开放后价值多元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冲击等又催化了“四风”问题的膨胀。[8]刘意和康民将“四风”产生的根源主要归结于党性不纯、体制改革滞后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几方面,并提出与社会道德规范、组织文化和教育培训等因素也密切关联。[9]可以看出,在“四风”产生的社会历史和现实根源方面,学者们一般认为是历史遗留、体制改革及由此带来的多元价值观的严重冲击。
除此之外,学界认为“四风”产生还有深刻的思想根源。颜晓峰认为,“四风”问题的产生是“总开关”出了问题,是世界观上的偏差、人生观上的迷失和价值观上的错位。[10]陈义静则具体提出了“四风”产生的四个思想根源:根深蒂固的腐朽的封建主义思想;混乱的文化市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对外开放中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入。[11]李慎明则认为,“四风”的思想根子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就是要满足与党和人民利益相违背的私心私欲,也就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三风”都是享乐主义的外在表现,享乐主义即人的私心私欲亦即个人主义才是“四风”的核心所在和本质表现。[12]徐荣海和沈金霞则从哲学角度剖析了“四风”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四风”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行为上犯了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13]
周荣、闫文涛对“四风”分别进行了剖析,认为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名利思想和懒惰作风严重,群众观念淡化;官僚主义则是由于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及制度和体制的缺陷;享乐主义则是伴随着革命胜利和执掌权力而来;奢靡之风则是源自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及社会心理上的原因。[14]郭建宁则认为“四风”是相互联系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主要体现在工作作风上,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主要体现在生活作风上,并指出“四风”的出现会瓦解社会凝聚力,动摇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而他明确提出“四风”根子是脱离群众,反对“四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15]
3.“四风”的特征及主要表现
学界一般认为“四风”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有学者认为官僚主义是“四风”之首,而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由官僚主义延伸出来的“并发症”。[16]也有学者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联系在一起,认为二者共同生长、互为支撑,往往易形成恶性循环;而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由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衍生,是互为表里的两面。因此学者们在研究“四风”具有的特征时,也总是将其看做一个整体,而在其表现形式上则又各有不同。
单就“四风”问题的整体一般性特征而言,白月茹认为“四风”问题具有普遍性、反复性和顽固性等特征。[17]而毕雁英则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角度,提出“四风”问题具有违法性的特征。[18]顾燕峰则是从对“四风”问题的行为分析出发,认为“四风”问题集中体现了当前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其本质是一种“亚腐败”,进而提出“四风”问题具有行为隐蔽性,内容广泛性,问题连带性,动机趋利性,后果腐蚀性等明显特征。[19]黄建辉是通过对“四风”表现形式的分析,提出四风”具有忽视群众利益,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群众意愿,唯长官意志是从;忽视从实际出发,盲目决策办事;忽视高尚精神追求,有失共产党人特质等基本特征。[20]
在“四风”的表现方面,白月茹认为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是一对双胞胎,其主要表现都是不深入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解决实际问题,重政绩、重官位,而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是另一对孪生兄弟,享乐主义主要表现为脱离现实需要,肆意挥霍,浪费物质与时间,以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的工作风格,奢靡之风则是将这一工作作风延伸升级。[17]毕雁英则对“四风”的主要表现做了具体表述,指出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调研走马观花、工作浮光掠影,好大喜功、坐而论道,“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等;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衙门作风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吃拿卡要、雁过拔毛等,主要是指在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上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享乐主义在党政机关内部主要表现为追求个人享受,公款吃喝、旅游、娱乐等;奢靡之风是享乐主义的一个具体表现,极度的享乐主义就是奢靡之风。[18]
总的来说,学者们一般将“四风”的主要表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学风不正、知行不一,文来文往、文山会海,花拳绣腿、不求实效,隔靴搔痒、走马观花,贪图虚名、华而不实;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负责任、不敢担当,跑官要官、任人唯亲,吃拿卡要、与民争利;享乐主义主要表现为思想空虚、精神懈怠,庸懒松散、不思进取,玩物丧志、生活腐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奢靡之风主要表现为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超标配车、违规建设。[21]
4.“四风”的危害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反腐倡廉工作持续深入,“四风”却并未因此被刹住,而是披上“隐身衣”转向隐蔽。“四风”屡禁而不止,对党和国家的危害甚重。
有学者就“四风”的危害分别指出:形式主义是一种贪图虚名、不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不仅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而且也对党的事业造成了危害;官僚主义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享乐主义片面追求人的自然属性的无限满足,泯灭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奢靡之风是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化的产物,是享乐主义的一种蔓延、发展,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不仅污染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心灵,而且造成了物质财富巨大浪费。对此,美多卓玛则概括指出,“四风”危害根本在于其背离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即形式主义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动摇党执政的重要地位;官僚主义侵害党的形象,破坏党执政的基础;享乐主义侵犯党风、民风与政风,削弱党执政基本能力;奢靡之风将败坏社会风气,丧失党的公信力。[22]黄红平也提出,尽管“四风”表现形式各异,但其要害在于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23]许耀桐则进一步指出,“四风”不仅严重违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更严重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党的俭朴清正、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以致在一些地区出现干群隔阂、不相往来,群体冲突、剧烈对抗,隐形仇视,“四个低迷”等情况,而在一些基层干部中又流传着“四个不如”(干得好的不如关系好的,老实厚道的不如能说会道的,亲近群众的不如亲近领导的,勤于职守的不如捞个实惠的)。[24]赵周贤也认为,“四风”是实现中国梦的四大“敌人”,因此提出破除“四风”重点应在四个方面用力,即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加强监督的制衡力和党务、政务公开的自净力,以及加强惩治的威慑力。[25]
除此之外,张希贤更指出“四风”的危害在今天而言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四风”是新时期新阶段破坏党群关系、践踏党的宗旨的“大敌”;其次,“四风”是新时期新阶段党推进国家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阻力;最后,“四风”是新时期新阶段滋生与扩散腐败的温床。[26]总之,“四风”的危害不容小觑。学界对“四风”危害的分析基本达成共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与时俱进。
5.解决“四风”的对策
不论是对“四风”根源的剖析,还是对“四风”危害的认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四风”。学界对解决“四风”的对策研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宏观上概括而言,梁妍慧提出,要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正确的方法,而深化改进作风举措的关键在于从中央做起,从领导干部做起,带头承诺、带头检查、带头整改,处理好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关系;同时,从思想道德抓起,在全党进行一次广泛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权力观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认清执政条件下群众观和权力观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最后,还要从制度规范抓起,以法治的原则和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27]
具体而言,首先,在群众方面,商植桐和张红建提出要给予群众更多知情权,赋予更多监督权、决策权和参与权,畅通信访举报渠道。[28]对此,许耀桐提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求把“群众的意见”当作我们的“镜子”,因而反“四风”最重要、最具有制约力的措施就是增加群众对官员评判的权重,实现由“官评官”转向“民评官”。[29]
其次,在思想方面,耿洪彬认为,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才能从根本上祛除“四风”,牢记党的宗旨,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因此他提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和道德建设这个基础。[30]而关于党性教育,很多学者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创立了党性修养理论,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教科书。因此,唐贤健、周俊杰等人提出反对“四风”必须重温《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袁秀、赵伟则提出要以“赶考”精神反对“四风”。[31]沈跃强提出以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整治“四风”,认为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排“四风”之毒、去“四风”之疾的一剂良药。[32]刘诗林在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启发下提出,要深刻认识“四风”问题的严峻危害,从讲政治的高度解决“四风”问题。[33]肖纯柏则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入手,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扫除“四风”之垢、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三大作风。[34]
再次,在制度建设方面,高新民提出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形成良好的整体风气、减少个体行为不确定性的基本保障。[35]丛松日就提出反“四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他提出反“特”概念,即反“四风”必须反特权、反特殊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6]对此,薛梅提出必须要加强权力制衡,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同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37]范鸿涛也以“权力制衡与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并结合案例与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从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联系群众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及公务接待制度来建立反“四风”的长效机制。[38]张志明则从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政治体制的纠错机制角度,提出破解作风建设困局和依靠制度改善党风的关键是实现党管干部与发展民主的有机统一。[8]于洋则具体提出首先要完善学习教育机制,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其次完善治庸治懒治散机制,切实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然后完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保障权力有效运行;再者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筑牢党员干部的监督防线;最后还要完善政绩评价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效能,以全面构建反“四风”长效机制。[39]
除此之外,黄前程还提出“四风”问题的解决需要纳入某种学理上的分析。他从中国传统治道角度,将“文质世运”说作为分析“四风”问题的一个理论假设,进而提出求真务实是“四风”问题的解决之道。[40]顾燕峰则从生活世界的视角出发,用生活世界理论分析和探讨了“四风”问题的特征、根源,进而提出用马克思生活观重塑生活世界是当下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路径。[41]而唐毅、陆自荣则根据马克思的国家异化理论提出,“四风”问题与国家异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异化现象。所以,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现代权力治理体系、坚决反腐倡廉是消灭国家异化现象和“四风”问题的主要途径。[42]
不仅如此,学者们还提出了一些在反“四风”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唐任伍认为,反“四风”要防范空洞的说教,要有硬梆梆的标准。贾亮认为,群众审视“四风”问题的角度已经发生转变,纠“四风”不能粗枝大叶,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有较真意识。[43]邱海军等则提出,惯性思维是“四风”的顽症,反“四风”的最大难点就在于打破传统禁锢、克服惯性思维。[44]
三、问题与展望
自2013年至今,学界对“四风”的研究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对于“四风”产生的根源、特征及主要表现,“四风”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之策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在逐渐形成共识。这使“四风”的学术研究价值得以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党和国家的决策。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对于“四风”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在一些问题和领域还需要进行深化和挖掘,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反“四风”的具体涵义,即如何界定反“四风”的内涵和外延,保证反“四风”持续健康地开展,在笔者看来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一个空白之处。毕竟反“四风”是针对党的作风问题提出的,主要存在于一些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中间。那么,在具体实施反“四风”政策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将反“四风”扩大的可能性,出现诸如职工正常福利的减少或取消的情况,这样不仅不能够遏制“四风”、转变作风,反而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应该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二是关于“四风”的解决之策,学界主要集中于从分析根源上产生对策,是否也可以从中国古代历史和党的历史经验中挖掘借鉴革命先辈们是如何反“四风”或“四风”之一“风”,保持清正廉洁的?并且现存的研究成果多半是从宏观上探讨党和国家如何反“四风”、转作风,对于各个领域及其党组织该如何就其自身情况去制定整治“四风”的对策挖掘得还远远不够。对于“四风”的研究,学界取得的成就不可否认,但同时还需要继续进行深化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