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史中营造有“人”课堂的教学实践

2019-01-13浙江省余姚市梦麟中学冯亥

家长 2019年32期
关键词:泰戈尔营造历史

□浙江省余姚市梦麟中学 冯亥

目前,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师对西方文学史内容不够重视,其原因主要有几种: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冲击,该内容已不做考试要求;二是受历史自身庞杂的内容限制,有些概念学生不宜理解;三是有些教师课堂采用画、记、背的方式,导致学生毫无兴趣,课堂效率低下。如何在教学中突破这一困境,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著名的特级教师戴加平曾提出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有故事、有学法、有灵魂,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挖掘文学史中人物背后的故事,营造有“人”的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营造有“人”课堂的依据

本文中的“人”是指历史中的“人”和课堂中的“人”。营造有“人”课堂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维度的考虑。

(一)基于学生的认知需要

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的接受程度。北仑滨海国际学校魏飞教师提到以“人物—场景—体验—思辨”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容易接受。我们“走近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是为了更深刻、具体地把握所处时代的主要思想与活动”。

(二)基于课标和学科素养的要求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教学过程的环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

二、营造有“人”课堂的实践

(一)围绕历史中的“人”,打造有生命力课堂

1.合理补充人物活动,构建时空脉络。教学中结合实际补充历史中“人”的生平经历,给予人物生命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例如,我提供泰戈尔的生平事迹,并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以下内容。

走进泰戈尔——生平(部分)

1861年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878赴英国留学,主要学习英国文学,并研究西方音乐;1880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10年长篇小说( )发表;1913年( )英译本出版,成为亚洲第一个获( )的作家。

教师通过此环节不仅落实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913年泰戈尔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受到各国热情邀请,并提问泰戈尔所到之处在当时有哪些文化名人和成就?既让学生融入教师创设情境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2.精选人物作品素材,加强史料研习。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精选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分析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共融性的特点。

(二)围绕课堂中的“人”打造有活力课堂

学生的素养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能靠灌输形成的。学生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才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在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物和作品时,我事先设计了表格框架,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分别是欧美文学组、亚非拉文学组、无产阶级文学组和立体派美术组,让他们带着任务去看书,完成表格。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落实了一些基础知识点。

2.以学习任务单为引领。以学习任务单为引领来解决一些关键问题。本课我设计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

任务1:结合泰戈尔的生平大事并联系教材,他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对世界文艺发展有何影响?

任务2:为什么此时文学艺术会出现共融性的特征?

设计这些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归纳总结;理解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它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唯物史观的原理。

(三)加强历史中的“人”和课堂中的“人”对话,实现认知升华

通过历史中的“人”与课堂中的“人”对话碰出思维火花,提升课堂教学立意。在讲解1924年泰戈尔中国行时,我让学生分别站在泰戈尔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场去看待文化共融性问题。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你是泰戈尔,当你的演讲遭到别人抵制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2.如果你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员,面对世界知名作家泰戈尔的演讲,你会怎么做?3.我又提供以下两种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

观点一:有人认为,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亚非拉等国进行殖民侵略,因此,被侵略的国家应该抵制他们带来的一切,当然也包括文化。

观点二:也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在侵略的过程中,也将本国的文化带到了被侵略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作为被侵略国家,可以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吸收,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发展本国的文化。

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正确?请针对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此环节的活动让学生形成思辨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渗透家国情怀素养。

三、营造有“人”课堂的一点思考

营造有“人”课堂,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这样人性化的处理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当然,教材中选择什么样的“人”是关键,这需要取舍以及教师储备大量的课外知识,这无疑是个重大挑战。实践证明,营造有“人”课堂,可以一改过去枯燥、乏味的课堂现状,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有利于推动学科素养的达成。

猜你喜欢

泰戈尔营造历史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金色花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流着泪写作的泰戈尔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如此理解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