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促进学困生转变的案例探讨
2019-01-13甘肃省兰州市东郊学校张嫽
□甘肃省兰州市东郊学校 张嫽
一、原因分析
有一个孩子入学不久,周围的同学就经常反映被他欺负的种种情况。从他的行为中,我感到可能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开学一个月后的一天,我约见了这个孩子的父母,我特别强调了父母要一起来。他的父母是生意人,平时父亲比较忙。父亲属于没什么脾气的人,对孩子的态度比较温和,缺少父亲应有的威严。母亲是个急性子,脾气暴躁,孩子的教育重任几乎都落在了母亲肩上。一个家庭中,父母应该各有分工。父亲一般要帮孩子把握大的方向,培养孩子的品质、眼界,成为孩子敬畏的人;母亲要负责孩子的衣食起居,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管理情绪,身心健康发展。一旦父亲在教育中的角色缺失,孩子很容易没有敬畏之心,容易不辨是非。母亲要对孩子要求严格,比较急躁,就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孩子总是怕承担后果,于是养成了随口撒谎的后果。又由于母亲比较严厉,孩子很多时候缺少关心,不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久而久之,形成了各种小毛病。
二、转化过程及策略
第一,纠正不良行为,加强德育。孩子经常犯错,不爱说实话,总是抱着侥幸心理。有一次,孩子犯了错误并毫无畏惧地撒了谎,我把他领到政教处。政教处决定代为保管他的红领巾,等到改正错误之后再还给他。我趁机询问之前他隐瞒的事,又跟他说明撒谎、动手动脚、欺负别人的严重后果,跟他签了一份协议书。我感到孩子还是比较信任我的,而且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有想要改正的意向。
第二,抓住闪光点,恢复学习信心。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于是,我在课堂上经常创造机会让他多发言,遇到讲故事的机会就给他,也会及时给予他肯定的评价,还给他一个“故事大王”的荣誉称号。见到他的家长,我也会让家长观察孩子的兴趣点,以兴趣为着眼点,培养他的专注力。他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语文终于得了90分,这是对他各方面进步的最大回报。
第三,架起爱的桥梁,感受集体温暖。对一个学困生来说,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教师的力量。由于在一年级时的不良表现,孩子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很希望融入班集体中。他在二年级参加了运动会,为班级赢得了荣誉。后来,我又发现他很喜欢踢足球,就跟他的家长商量,让孩子参加学校足球俱乐部的训练。
第四,帮助面对困难,勇敢承担责任。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喜欢逃避。有一次,我发现他没去上跆拳道兴趣班,而是自己跑到篮球社团去了。我把他从操场拉回跆拳道班的场地,在路上,我了解到,有一次他不遵守课堂纪律,被老师训了一顿,于是产生了逃避心理。我告诉他,这种行为已经算是旷课,现在去找教练说清楚还来得及。最后,他只得硬着头皮去找教练说明情况,继续跆拳道的练习。他发现这件事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自己面对,勇敢承担责任。经过两年四个学期的转化,他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进心增强了,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教师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楚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联合家长,因材施教。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班主任一定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