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我发展

2019-01-13项丽莺

魅力中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项丽莺

(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1]并且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上的叮嘱给思政教师极大鼓励。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那么如何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又如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自身须有立身之本。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办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办思想政治理论课,什么是好思政课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者,他的信仰应该是也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最高最大的德。

首先,思政课教师坚定自己的立场和信仰,解决真信真懂的问题。教师自己有认识的高度,才能有教学的力度。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和考究,深入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理想强化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教材、入课堂、入学生信仰体系。

其次,用真理的力量和不容否定的实践结果引领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和对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开放的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和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相互交织,给人们观念上带来空前冲击。同时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获取变得十分容易,并且深刻影响着思想行为活跃且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错误的思潮甚至影响他们作出违背正确价值观的行为。多元化的碰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如何通过高校主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真懂真信,就是作为高校思政教师的首要任务。如果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而没有学生自己去体验的话,到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所以还需要学生们通过实践真的能自己去检验真理,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对人生的体验和真理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而准确[ 3]。为此,还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参加各种社会调研活动,深入城市和乡村,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读懂”中国,通过自己的眼耳心真正体验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工匠精神”引领师德建设

古有“师者,人之模范也。”师者必须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作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和“关键主体”的思政教师,更是立德树人的“奠基石”。师德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所以教师必须扮演好“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路人”“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和模范公民”等角色[4]。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广大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存在个别有损教师形象,破坏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思政教师,因此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师德修养应是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

以德立身,泽己达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6]。作为一名教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面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以德立学,精益求精。 学识所承载的是好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与底气。以“工匠精神”引领教师的专业建设。渊博知识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硬实力”,精湛的专业技能是基础,同时更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以德施教,潜心育人。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所带来的负面现象也冲击着高校教师的“三观”,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也出现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性,急功近利。“老师是第一身份, 教书是第一工作, 上课是第一责任。”[7]教师要始终热爱教学、潜心教学、钻研教学。做学生尊重敬仰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

三、厚植理论基础,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二十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经历,通过对本校大一大二学生观察了解,很多同学没有思考分析的习惯,因此一旦遇到具体问题,或是凭着本能的感觉做出反应,或是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来思考问题,或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对许多问题, 理论上困惑不清, 具体行为上表现的就五花八门;究其原因,实质就是理论基础的匮乏,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对现实问题的哲学分析正是大多数学生所欠缺的。而今,互联网的无所不及、多元化的价值观、繁重的学业和严峻的就业压力, 让学生产生困惑和危机的事件越来越多。若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思考、分析、判断、质疑,无从谈起。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政课程之一)目的就是提供思维模式, 锻炼学生理论思维能力, 构成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对于不少学生, 理论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了理论能否运用是另一回事,次要的事。”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有所变革。教师本身先要做好“供给侧改革”,厚植理论基础,彰显理论魅力;“喝酒不醉, 打游戏不睡, 谈恋爱不累, 考试不会。”这只是一种感性的粗浅的快乐, 肩负历史使命的大学生,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快乐追求。

首先,教师内容做到“准、深、新”

专而博的知识结构是教师的的硬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课程理论魅力的彰显也来源于此。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除了需具备深厚的伦理学和法学理论知识外,还需涉猎政治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行为学、社会学、青年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唯有如此,教师讲课才能做到“准、深、新”;再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师,只有凭借深厚的哲学底蕴,才能带领学生共思想之舞、领略哲学之美。概而言之,思政教师厚植自身理论基础,才能应对课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面对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而需要提供帮助时,教师才能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有效的启发与点拨,因势利导促使教学活动向正确的方向转化。

其次,做好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善于将抽象、规范的政策语言转换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使大学生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之美,自觉学习并确立理论自信。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三转化”,即政治话语向科学话语、理论话语向现实话语、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思政课教师应深入系统学习并精准掌握政治语言、理论语言、教材语言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转化语言模式和特征,结合传播学等学科体系构建贴近学生的科学语言、现实语言和教学语言,做到语言的普适性、感染性和贴近性[8]。让学生感受到这不是空洞的大道理,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创新,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

有人说,当今社会,人工智能聪明过人,网络信息知识过人,电脑反应敏捷过人,教育还有什么用?老师是否也可以下岗了呢?这给我们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守正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10]

笔者在所任教的学校以大一大二学生为对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逃课(所谓隐性逃课就是人在心不在,消极不听课)做过调研,让他们列出隐性逃课的原因,要求把导致逃课的原因进行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排序, 第一原因,第二原因,第三原因……结果认为第一原因是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的学生占调查对象的33% ;第一原因对任课老师不满的学生占调查对象的33% ;第一原因是对课程设置的不满意占25% ;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占7%,其他占2%。结论显而易见,教师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做好“供给侧”改革以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下面就着重教学手段创新的尝试--------翻转课堂=“互联网+教学”。

18级开始的大一新生,基本都是00后的21世纪新新人类,几乎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可以说是无网络,不学习的时代。时代变了,所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相应的要更新换代了。翻转课堂的学习特点可以归结为四点:亲身体验,参与其中,形象驱动,对等联通,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同一时间参与其中不受限制。

教与学可以是:

“线上+线下”混合 及时采集教学行为

“课内+课外”融通 深度挖掘教学特征

“校内+校外”协同 精准实施教学干预

“教师+学生”相长 快速迭代持续改进

“互联网+教学”运用的好,就能让课堂活起来:

网上签到— —学生叫过来

学习通运用— —手机学习来

随机抢答— —精神提起来

主题讨论— —脑子动起来

过程管理— —进步记下来

作业考试— —课后忙起来

当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来的同时,对于教师的挑战度也随之提高。备课的难度、课外的要求都在加大。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备课,如课程资源的积累上传,包括音频、视频、图书、期刊、PPT课件、教案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签到(扫码签、手势签、位置签、二维码签)、抢答/选人、投票/测验、主题讨论、评分、直播等;事先明确过程评价方案、告知、约定等;当然学期末还要做好统计分析,包括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教学资源的反思,教学管理的改进,以便下一轮教学时能够有更好的状态投入。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体现。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努力,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才有可能。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