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育中的“三化”现象
2019-01-13杨晓英
杨晓英
(甘肃省漳县盐井幼儿园,甘肃 定西 748300)
一、农村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三化”现象
(一)盲目跟随,追求创新— —教育课程模式“拼凑化”。
一些教师对《指南》的教育理念理解还不够全面和透彻,不顾及本园实际,一味追求创新的教学活动模式。其结果由于幼儿园整体空间、条件的局限,师资素质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偏离了幼儿园活动的一般轨迹,违背了基本特征与规律,使其变成了“拼盘”式课程。如在某一幼儿园教师未能考虑到农村幼儿的现状,在创设区域活动中,未能考虑到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实际,随意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在指导中又属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由于没有相应的条件,教师又缺乏相应的理解和支持,失去了区域活动的课程意义和实效性,使活动流于形式。
(二)顺应家长,违背规律— —课程教学安排“集体化”。
通过行政、教研部门倾其所能的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得教师对《指南》精神已形成初步的的理解。但一接触到实际,教师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指南》理念与教学实际脱节,陷入思维定势,沿着以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教学,仍以集中教学活动为基本活动,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走过场。一些幼儿园一周多以五大领域为主要内容,而游戏、区域则一周安排一两次安排,严重限制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刻板临摹,缺乏实效— —材料、区2角设置“移植化”。
区域活动是幼儿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一新理念已得到广大幼教者的认同。但如何设置与划分区域、该投放什么玩具和材料、教师如何进行观察与指导、如何评价区域活动?对这些问题教师仍感到困惑、迷茫、表面化,随意性较强,只凭自己的想象和主观臆测认为扩大幼儿的视野,培育现代化的幼儿,就必须追随城市,要投放现代化的玩具和材料。于是挖空心思设法让幼儿过上“小康”生活使幼儿园上“档次”。不加思考地将一些城市幼儿园的活动形式进行全盘照搬与复制,创设了一些城市里才有的“网球场、肯德基”等区角,并将玩具、材料的投放往电动化、电子化方向发展,低结构玩具及废旧材料制作的玩具则少之又少,多数是模拟事物的形象仿真玩具,违背了区域活动的初衷和教育价值。
二、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正确把握,定位清晰— —教育课程“适宜化”。
第一,设置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幼儿园课程必需以尊重幼儿的兴趣、特点、动机、爱好为前提,要树立幼儿发展的真正需求理念。教师应明确只有适合自己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课程,要清楚认识到课程设置必须从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和条件出发。从现有条件做起,立足以领域活动课程为主体,有机整合各项活动内容,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使课程实现园本化。切不可生搬硬套,如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活动有自我的基本特征和脉络,对师资素质有特殊的要求,并非所有的幼儿园都能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所有幼儿园都要选择这一课程模式。第二,合理设置幼儿园课程内容。《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应源于幼儿生活。”为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可以以福建省教师指导用书为参考,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包括幼儿园的环境等各类资源,选择性、创造性地设置好课程内容。与此同时把农村的民间游戏、儿歌传说以及歌舞、服饰、工艺、建筑和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并蕴涵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内容纳入课程,从而加深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如针对农村有丰富的山、海等自然资源,教师可以此为教学内容,组织幼儿到当中进行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然和生活。
(二)正确引导,灵活实施— —教育方法“有效化”。
第一,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形成幼儿教育合力。《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教师应争取家长资源,从改变家长的观念入手,随机地对农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如可不定期组织一此家教知识讲座,利用宣传栏出版幼儿教育专题节目,展示幼儿的作品。也可利用每周一次的大集市,让幼儿去当小小宣传员,唱歌、跳舞、画画等,再现幼儿园的生活,展示自己的成长。通过这些听、看、交流、互动的形式,使家长对幼儿教育从不懂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进而促使家长认识到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比“读、写、算”更为重要,引发家长主动与教师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第二,灵活使用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育水平。要根据实际,灵活地运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等形式,让幼儿自愿参与、主动操作、自主建构、积极创造、大胆表现,通过自己与周围的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与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探索、游戏等具体活动得到体验,获得知识经验。努力做到教育的形式要情景化、游戏化、多样化。教师要适时适度的介入,直接或间接的点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激励者。
(三)因地制宜,挖掘资源— —环境设置“合理化”。
第一,盘活环境资源,释放潜在教育价值。教师应清晰的认识到幼儿教育不是“贵族教育”,不是只有花钱才能办好。要树立新的资源观,开发、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充分发挥大自然赋予的优势,带幼儿们到大自然中拓展活动的空间,去想、去做、去探究,让幼儿们在大自然中进行有趣有效的学习。第二,根据农村实际,合理设置区域活动区。可利用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创设区域活动。如可设置“编织厂”“垃圾回收厂”“杂货铺”、等区角,选用草、竹进行编织活动;运用粘土、瓜果、石头进行雕塑活动;利用叶子、豆豆进行分类活动,提供价廉物美的石头、鸡毛、各类盒子等废旧物品,让幼儿们动脑筋,想办法自制自己喜欢的玩具,使大自然,大社会真正成为活教材,并让其释放出潜在的教育价值。第三,追随幼儿活动进程,不断调整、更新游戏材料。环境创设中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教师要及时观察和了解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
总之,要提升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根据农村的特点资源,有的放矢的创设适宜课程、采用有效教育策略、创设适宜环境,才能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