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历史渊源及价值旨归
2019-01-13梁涌陈佳慧
梁涌 陈佳慧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而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根本回答。想要深化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的认识,必须挖掘其历史渊源、厘定其时代内涵、认清其价值旨归。
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历史渊源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中华民族史上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教育事业一以贯之的理论精髓和价值取向。《礼记》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表明,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塑造人格、完善德行,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人才。
“立德”理念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古贤追求的“三不朽”境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是立德,立德是立功和立言的前提。也就是说,唯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才能可能立功和立言。“树人”理念最早出现于《管子·权修》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仲认为,“树人”就是培养能够帮助君主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管理人民、富国强兵的有用人才。而且“树人”对国家发展有着长远性和持久性影响,关涉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时代内涵
(一)培养什么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对学校育人目标的质的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具体内涵又会依循当代人应肩负的时代使命而发生变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而,在新时代条件下,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办学目标。
(二)怎样培养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对教育实践的重新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根本遵循,并从多个层面阐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性。首先,从确保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层面,他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期贯穿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1]其次,从确保教育培养社会有用之人的层面,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再次,从确保教育改革成效的层面,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3]
二是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一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高校改革发展对高校根本功能的重新定位。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4]该论述旨在强调高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着重把握人才培养这一主要矛盾。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被赋予五项基本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但归根到底,它的根本功能还是育人功能。再之,他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又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而高校恰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场域。这要求高校必须回归人才培养本位。高校只有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推进“四个回归”,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
三是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一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确保高等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潜在价值的重新认识。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工作集中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政治要求,彰显了我国教育的特殊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了教育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六个下功夫”发力,才能确保高等教育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三)为谁培养人:坚持“四为服务”方向
教育皆是按照国家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政治要求,也是对“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回答。而教育坚持“四为服务”最终要外化为广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以使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去。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价值旨归
(一)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形成发展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创新性阐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理论是多元发展变化的。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结合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对于“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阐明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明确了要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科学解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
2.有助于增强和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表达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华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旨趣对新时代道德建设大有裨益,。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实践价值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这也是认识的价值所在。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有利于涵养和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微观层面看,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弘扬提供了“沃土”。“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当今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是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时代课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与道德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以促进社会主义公民心灵秩序的养成。这为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2.有助于强化和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宏观层面看,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素来就有崇德向善的文化传统,特别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明确地强调将“立德”置于教育活动的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扫清了思想障碍,助推了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政治价值
教育与政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受一定政治体制的制约,而教育又服务于政治以实现社会的政治目标。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也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1.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从教育发展方向的层面来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要达到这一本质要求,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的政治要求。
2.有助于实现“以德兴国”的战略目标
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来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以道德文化滋养法治精神,从而为“依法治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实现“以德兴国”的战略目标。
“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道德力量在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立德树人”就是要发挥教育对公民的道德教化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