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
2019-01-13黄文伟
黄文伟
(河南地矿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高校党委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一刻也不放松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主动权。
在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高校要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问题,全面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强化在理论武装、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等方面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高校党建工作始终,以善治理念引领校园文化,以法治途径规范校园文化,以共治模式提升校园文化。
一、做好新时期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宣传渠道。宣传思想工作要审时度势,传播正能量,在把握好时、度、效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宣传。宣传工作要坚持创新,与时俱进,必须抓好理念、内容、手段创新,全面准确把握新时期改革发展的要求,将宣传思想工作与“四个全面”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习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和著作中提及在宣传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治国理政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积淀。对于网上的敌对攻击势力和不法渗透,要坚决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创新运用网络新技术,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引导广大民众传播正能量,凝聚力量,汇聚人心,共同打造文明清朗的网络媒体环境。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高校校园文化是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堂、宿舍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反映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在当今社会中,通过校园文化向高校学生传播最新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已成为塑造和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主要路径。从作用机制上看,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借助文化建设来实现对社会的“引导、整合和控制”。为了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需要加大对不同主体的引导力度,才能让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内化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目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处在思想文化传播的前沿。校园文化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高校学生的自觉追求和行动指南提供了现实的路径,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因此,高校应借助课堂教学、宿舍文化建设、校园社团实践活动等不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途径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将校园文化精神转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八个统一”,深刻总结了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办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功夫在课上也在课下,责任在校内也在校外。贯彻落实“八个统一”的要求,改革创新、主动作为,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就一定能把思政课办成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优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