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生如何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019-01-13李国军
李国军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高职教育一直是教学的重要形式,它培养出的人才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的第一线岗位,具有双重属性。但是,在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下,我国很多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单位的用人标准,就业难的问题较为严峻。想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高职教育入手,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他们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
一、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眼高手低,缺乏实践能力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于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对于社会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愿意到第一线进行服务,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参与工作,眼高手低的现象严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经常怨天尤人,无法克服挫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无法严格的自我约束
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与初高中不同,高职教学环境相对宽松,教师管理严格程度相对较低,学生有较为充裕的自由时间。很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团队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无法在没有管理的情况下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波动。
(三)不善于沟通与表达,社交能力差
与学校生活不同,在社会企业就业过程中,对于沟通表达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才能更好地协调工作,完成任务。然而,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甚至存在社交恐惧症。在进入社会后,无法与人进行有效的对话,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同样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二、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其实,造成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
(一)转变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转变学生固有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耐心与耐力,帮助他们克服眼高手低这一问题的困扰,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在学校教学期间,就要向学生灌输社会提出的严格要求。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告诉他们第一线岗位的重要性,并树立他们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提高他们的意志力,从而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好的面对。
(二)增加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课程的比例
高职院校应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等形式制定可行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合理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课程。使学生通过这种类型课程的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学习与工作结合,品格和技能相长,从而消除就业之后对企业环境、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的陌生感,实现就业的零对接。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比如通过问卷普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答复学生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等,以便做出及时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更好的顺应社会。
(三)提升学生的组织观念和团队意识
企业是一个团队,社会适应能力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能够严格的约束自我。因此,在高职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学校要积极灌输学生团队观念,增强他们的团队荣誉感,让学生有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即便是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四)优化社会大环境的隐形教育
优化社会大环境并不等于净化社会大环境,让学生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的同时更多地看到光明面,才能使他们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学校要利用大众传媒、公共设施等表现出来的价值目标及隐形宣传的影响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众传媒作为“第四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为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书刊、网络平台、电影、博物馆、纪念馆等是学生学习和感悟的无形教育力量,向学生传达爱国主义和效忠国家的思想培养学生报国意识和法制观念。隐形教育更容易让高职学生接受,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种方式可以灵活有效地融入思政课堂,穿插在思政课堂的相关内容、章节,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也更容易被接受。
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为了走出以往应试教学的束缚,高职教学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的完善和改变教学,转变学生的原有思想,树立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