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功绩研究
2019-01-13葛亮
葛亮
(江西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一、彭德怀百折不挠奔赴井冈山
1928年的7月22日,彭德怀义无反顾,毅然率部在平江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1。起义后的彭德怀,向往井冈山,仰慕毛泽东,迫切希望在井冈山上见到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也接到湖南省委指示,要他率领红五军迅速奔赴井冈山,向朱德、毛泽东学习,向井冈山根据地学习,学习井冈山建党、建军、建政、土地革命的经验,为巩固和扩大湘鄂赣根据地创造条件。然而,彭德怀进军井冈山的行动,却一波三折!
第一次,军至江西万载的大桥时,遭到敌军的重兵袭击,伤亡惨重,不得已只好返回平江、修水交界处休整。第二次,他采用欲东先北的战略,先向北面突进,然后突然南下再折返往东,准备第二次上山。这时,当部队由湖北回到江西白沙岭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当天晚上,部队召开会议,研究行动方向,正好由彭德怀讲话时,第四大队的大队长雷振辉,突然掏出手枪对准彭德怀,要他撤消上山的计划。在这关键时刻,彭德怀险遭不测,幸被他身边一个干部发现,立即夺下了雷振辉的手枪,当场逮捕了这个反革命分子。为整理内部,这次上井冈山的计划又暂停下来。第三次,他从台庄出发,又一次开始了上井冈山的行动。这次,他率部克服了敌军前阻后追的重重困难,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1928年12月10日,登上了井冈山,与他向往已久的红四军,与他朝思暮想、渴望见到的毛泽东、朱德胜利会师了。
二、彭德怀顾全大局坚守井冈山
红五军和红四军会师以后,正值湘赣两省反动派出动18个团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面对极端严峻的革命局势,前委于1929年1月4日在柏路召开了前委、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边界特委、各县县委及红四军各团、红五军大队以上干部联席会议,即柏露会议2,会议决定在大敌压境的情况下,不能单纯的消极防守,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打击敌人,同时为了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方针,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突破敌人的包围,转到敌后,拖住敌人的尾巴盘旋作战以解井冈山根据地之危,红五军、红四军三十二团和莲花、遂川、酃县的赤卫队留守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坚持斗争;茶陵、永新、宁冈三县赤卫队坚守九陇山军事根据地。
红五军军委内,不少委员对联席会议的决定想不通。他们认为自己在平江发动起义,本身就拖延了三省敌人“会剿”井冈山的时间,如今部队已经同红四军直接取得了联系,就应该北返湘鄂赣边发展革命根据地,不应该承担固守井冈山的任务。身为红五军军长的彭德怀,审时度势,反复考虑官兵的思想情绪。他高瞻远瞩,从革命的整体出发,力排众议,帮助大家从井冈山的实际着想,承担守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任务。他说,如果红四军主力不向外发展革命地盘,就难以克服物质上的困难,也难以粉碎敌人的“会剿”阴谋;假若红四军全部撤出井冈山,辎重、后勤机关和伤病员又势必增加大部队行动上的困难;红四军主力走了,红五军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坚守井冈山,确实危中加险。但是,红五军不能只顾自己的损失,而不顾红四军的发展,更不能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而不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彭德怀的带领下,井冈山军民和敌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最后由于敌我兵力相差悬殊,叛徒告密等原因,红五军被迫下山,井冈山失守。
三、彭德怀历尽艰险收复井冈山
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敌人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大烧杀,五大哨口内房屋化为灰烬,被杀之人不计其数。湘赣边界特委机关在遂川被打散,各县党和政权组织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1929年4月11日,毛泽东在于都主持召开了中共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对蒋桂战争的形势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红军的行动计划,同意彭德怀提出的率领红四军第五纵队打回井冈山、恢复湘赣边政权的意见:决定红四军主力在赣南进行短距离分兵,开辟、扩大革命根据地。
彭德怀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他以极强的使命感率领红五军日夜兼程,再次向井冈山挺进。部队在于都消灭了敌刘士毅旅一个营;途经安远,扩军170多人;路过新田,缴获3担子弹。一路上官兵情绪高涨,信心倍增,仅10多天的时间,红五军又扩大到700多人。4月28日,部队到达遂川草林圩,又重重地打击了肖家璧、李世廉二匪。随即,打倒了几家土豪劣绅,顺利地翻过朱砂冲哨口,于4月底回到井冈山。
此时的井冈山已是一片凄凉,第三次反“会剿”失败以后,革命根据地惨遭屠戮,敌人疯狂叫嚣着“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到处都是死难群众。红五军的战士把自己的衣服、毛巾、布匹送给群众,并给每一位群众发一块银元。彭德怀一共发出了800多块银元,他非常伤心,因为之前井冈山有2000多人,通过发放银元,他知道有1000多人已经牺牲了。
从彭德怀率红五军上井冈山、坚守井冈山到突围后又重新恢复井冈山根据地,历时一年多。这是井冈山时期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异常艰苦的一年,彭德怀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