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历史课堂的问题讨论
2019-01-13张欣
张欣
(安国市河北祁州中学,河北 安国 071200)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教师在设计讨论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不要太多、太难,要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达到因材施教。问题的答案最好不要是课本中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如百科全书、小册子以及研究资料等,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等。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适当地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给予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尽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适当补充资料,让他们展开随意讨论,有好的想法积极发言,然后对这种随意讨论进行分析鼓励,争取把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当讨论出现停顿时,教师应稍为引导后充分动员,不要每次都由自己来打破沉默。总之,讨论法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讨论脱离了学生,就好像是在演一场“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戏了。另外,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能不少教师觉得教学时间比较紧,落实教学任务都来不及,怎么还有时间讨论呢?这就需要合理取舍教材知识,为讨论法的实施赢得时间了。这其实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下,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理解大胆处理,这样才能为讨论法的实施挤出时间。那么,如何使讨论的进行真正落到实处呢?在讨论之前最好要有一定的准备,具体要注意的除了前面所讲到的之外,最好把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小组组长为中心发言人;事先布置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议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各种途径,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最好深入到学生中去巡回指导,同时既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使讨论能真正开展。如果遇到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不立即解答,如果这个问题具有讨论性的话,甚至可以把这个“球”抛给学生,通过提示,如帮学生找问题的突破口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集体智慧去解决问题。有些无法一下解决的问题,如果与中心问题关系不大,应先“搁置”起来,要求学生学会在脑子里存在疑问的情况下,继续集中精力思考中心问题。下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网络等手段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论从史出:结论的“求同”与“存异”
在讨论中,教师不能明示或暗示学生,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答案,哪个同学的观点最好。因为教师一旦这样表明了,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就没有很好地体现讨论法的精神实质了。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可以做出一些鼓励性启发性的反应,或者用自己的话帮助学生把要表达的意思更清楚地表述,但应该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总之,要真正发挥讨论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四、小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讨论法在新课改中越来越显示它的优势,讨论法在新课改中实施的空间更大,取得的效果也更明显。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要为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同时,还要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等角色,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素质,在把“应试教育”引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努力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