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2019-01-13张艳
张艳
(山西省洪洞县赵城中心校瓦窑头学校,山西 洪洞 0316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既点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学习、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也点明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新课改强劲的东风下,我们小学教师铆足了劲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下面,我将对我们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几种问题,谈一谈我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滥用课件充场面
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错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而许多课件无非起到了小黑板和挂图的作用。有些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学语文需要的是捧起书本,与文本语言密切对话,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熟读深思。屏幕代替不了课本,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让学生捧起书本,诵读感悟,在读读、画画、议议、写写中走进课本,静心咀嚼语言,感受学习语文的过程。
(二)活动花哨迷人眼
由于语文新课程对跨学科学习的注重,小学语文阅读课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画、跳、唱、演等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弄得人眼花缭乱。好好的语文课被整得像表演似的,课堂是变得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了,可学生在这些花哨的活动中语文素养能得到全面提高吗?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要开展一些活动,但是花架子和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不应充斥我们的课堂。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我们有些老师,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等等,企图用花架子来制造“亮点”。其实,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首先应该放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三)不甘冷场放场读
走进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可以说,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出声的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出现的频率却不是很高。许多阅读课,教师生怕课堂安静下来,似乎觉得这就是冷场,于是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读的形式,“书声琅琅”成了课堂上值得炫耀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的训练,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也常说:“朗读出情感,默读出思想”。如果,我们又让学生动口又要学生思考问题,这要求就太高了。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让课堂暂时“冷场”。小学语文阅读课应呼唤默读的回归,让学生学会坐“冷板凳”。
(四)肢解课文韵味无
不知是语文教师善说还是什么缘故,无论什么样的课文,我们总是喜欢将文章分析得“透透彻彻”的,生怕挂一漏万。好端端的课文总是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样一来,还有美感可言吗?现在的一些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师总是挑选出一些自认为是课文“精华”的句子、段落,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头头是道,最终又往往让这些精华独立于课文之外。一堂课下来,这些“精华”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家”,课文教学的整体性非常差。对于重难点的句子、段落理解感悟是很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但是,如果只注重局部分析、理解、感悟,而忽略了整体感悟、把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也将是残缺不全的。还不如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获得对课文内涵的整体把握。
二、针对现状,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一)初读课文,学会字词,了解大意。(初读)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准,读通。还可以边读边画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词,以便读后查字典解决,对一些不理解的词,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读的方法解决。这时,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去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自然会感到不再无从下手。语文课,“真实”是最宝贵的。如果学生连课文都还没读,我们就让他们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切实际,我们要坚决摒弃。
(二)细读课文,弄懂句段,分清上下文联系。(细读)
初读扫除了障碍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细。达到这一步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同桌轮流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边读边画出重点的、不易理解的句段。对于那些已经理解的也可以做上记号,以便和同桌或小组交流。在合作交流后,如果还有不懂的句或段,还可读出来请全班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从而达到了明白句子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精读课文,抓住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精读)
对文章的重点段落,仔细揣摩,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只有将自己与文本融为一体,才能将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要用“心”去朗读,才能读出感觉来。
(四)熟读课文,内化理解,积累语言材料。(熟读)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反复读文,内化理解,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让学生与具体的语言文字打交道,做到文不读熟不开讲。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的课文或段落应熟读成诵,目的是以读助解。
(五)品读课文,赏析句段,归纳文章中心。(品读)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的心灵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这一环节的读,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已品读,采用“读中悟情”、“ 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
(六)欣赏课文,学习写法,体会材料安排。(赏读)
“赏读”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体验、感受、顿悟而获得真情实感的过程。赏读课文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这也是课堂阅读的主要部分。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情感和作者文中角色的情感发生共鸣。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今天,针对我们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我谈了自己几点粗浅的体会,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以读为本”,让朗读回归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