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策略探究
2019-01-13李国华
李国华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河北 承德 068450)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初中生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生认知能力存在的差异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部分学生对数学课堂缺乏影响,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将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应试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弱化了数学学科的魅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数学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数学学科想对抽象、逻辑性较强,更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全面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逐步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要积极优化教学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认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轴对称》这一内容时,教师创设了如下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篮球、蝴蝶、排球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到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轴对称知识的理性思考,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规律,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状态。学生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有效课堂建设。在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无形之中压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有效的课堂参与,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通过学习成果的分享与交流,实现学生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能使学生在小组间的质疑评价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促进学生真正的进行死牢,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这节内容时,教师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查找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并在课堂上展示平行线判断的方法。在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环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进行了大量的举例,并在具体的案例中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完成了平行线三种判断方法的推理,有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教师简单的传授而是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中有效实现的,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了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对问题设计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数学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能力的养成,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如在“最短路径问题”的学习中,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圆柱体下底面点 c 处有一只小蚂蚁,上底面点 b 存在着食物,且点 b 与点 c 互相对应,要求设计蚂蚁吃到食物的最短路线。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同时有效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加强生活化教学,注重质疑评价的激励作用等都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