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书院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以武平书院调查为例
2019-01-13李凤英
李凤英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文化馆,福建 龙岩 364302)
一、基本情况
(一)书院溯源
武平书院最早追溯到北宋天禧年(1017年—1021),由知县翁仲道自掏资金买地,建学校以教育,这是武平县志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学校,千年文脉从此肇始。理宗端平元年(1234),县尉翁甫拆振武堂,改建会讲堂。这是武平历史上有文字记载最早雏形的书院,此后几百年间,书院在体制、风格等方面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清康熙《武平县志》记载“李纲,宣和初,摄武平县事”,在西山建读书堂。元代,县尹李实建明伦堂,以此复兴文化之善举,载入武平官学碑,这是庙学合一(孔庙和书院合在一起)的形式。据民国《武平县志》记载,我县有文字记载最早出现的书院,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县吴士元于东门城外山坡倡建平川书院。梁山书院是武平县城的一座清末书院,也是红四军前敌委员会驻地,毛泽东旧居。
(二)书院精神
书院精神是书院的灵魂,也是古代书院制度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所折射出来的是当时社会和百姓的深层思想。武平书院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的核心思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等社会层面的德道思想。同时,书院具有海纳百川情怀,允许不同学术派别在此论道,如西山李纲读书堂。二是官办书院体现的是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立德为先、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济世精神;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疑误定要力争”的自主精神,如十方的鹅山书院。三是乡村民办的书院,特别是家族式的书院更多体现的是天地物人、躬亲力田,崇尚自然家园的思想;孝悌慈道、敦亲睦族,敬老敬贤的人文思想;德业并举,耕读传家,激励族人进取的励志思想;不畏艰辛、不甘贫困、敢于斗争、敢为人先的自强精神,如武东观成书院。
武平书院在古代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北宋建县至清末,在科举考试中,共考中进士20人、举人157人,明清五贡若干人。
(三)书院现状
通过调查摸底并结合查阅历史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建县至今共有书院35所,大部分书院为清代所建。在古时书院也是有严格等级之分的,它分为官办、官民合办、民办。官办书院等级较高,又分为县级、府级、省级等,不同级别的书院对山长及授课者的身份也要求不同,本文所指的书院为县级及以下。其中官办7所,民办26所,2所不祥(详见附表)。民办书院较多的地方有:武东7所、平川6所、岩前6所、十方5所。书院现存状况分为四类:第一类,建筑原貌保存较好,经过维修在使用的有:梁山书院、观成书院。第二类,院舍整体保存完好或留存部分院舍,经过维修后可恢复使用的有:培英书院(崇德学校)、务本书屋、迴澜书院、培元书院等4所。第三类,仅存院址修复困难的有:平川书院、畲经管书院、鹅山书院、崇儒书院等5所。第四类,遗迹被占用或仅有记载难以修复的有:正音书院、文垣书院、新山书院、回澜书院、紫阳书院、希贤书院等24所。
二、存在问题
(一)书院的史料记载少
大部分传统书院早已废损或被侵占,书院的物件、相关文物、资料遗留几乎没有,历史记载缺失。了解书院情况的老年人凤毛麟角,所述仅有只言片语。县级文化部门和历史工作者对书院挖掘整理工作仅存于有限的史料记载,书院的记载多数只作修建捐赠记事、弘扬办学义举,至于书院教学方式、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育活动、院训院规、人物轶事等方面记载不清。乡村民众对书院概念模糊,何为书院,其历史功能和作用,精神文化内涵是什么等了解不多,甚至根本不清楚。
(二)书院保护修复困难
一是书院产权大多不明晰,列入文物保护管理的不多,导致被损坏侵占,很多书院已成为姓氏宗祠或众屋,有的成为私家物权。二是书院保护维修重建没有好的政策引导,保护维修重建资金缺乏,工作难推进。三是热心书院文化且懂得书院文化历史的人少,对修复传统书院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乡(镇)村两级重视不够。
(三)书院文化传承弘扬氛围不浓
一是没有专门研究书院文化的官方或民间组织,对书院文化内涵难于提炼总结,形成理论。二是对传统书院精神如何与现代书院结合、书院文化如何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结合等方面的探索较少。三是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工作的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强,缺乏懂得宣传和营销书院文化的专业人员。四是政府缺乏宣传引导,难于形成共建共享的有效氛围。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传统书院古代文化教育是独具风格的瑰宝,重新审视书院的特殊价值,是复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一是要编撰《武平书院》一书。把武平的书院状况、教学模式、文化内涵、历史作用提升总结,形成武平书院理论。二是要把武平书院文化精神列入宣传纲要。加大县、乡、村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增强文化人员文化底蕴,加强文化人员理论宣传水平。要在武平电视台、福建武平网等主流媒体开设专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做好网络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力求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匡正道德和良知。三是要组织和引导开展以书院文化为主的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村群众、广大师生、尤其青少年积极参与,让他们了解书院文化,汲取文化素养。如在梁山书院开展的梁野讲坛多安排书院文化讲座、多安排各阶层人员聆听。四是要做好传统书院文化进校园活动。目前我县有多所小学、幼儿园都在传统书院遗址上建设而成,优秀的书院文化植入校园文化意义重大。
(二)科学规划,加大投入
明确牵头单位组织制订切实际可操作的书院专项修复和重建规划。一是要在摸清底数归类汇总的基础上,根据书院实际情况、历史作用和现实影响确定重点,分步实施。对于第一类中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尽快列入,加强日常维护发挥其功能;第二类中建议文化部门将有条件的尽快列入文保单位,各级各部门共同协作,筹集资金进行抢救性维修;对第三类和第四类,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多方联合共同实施重建。二是要结合本地的特色,将书院建设与当地的发展融合。例如湘店的培英书院(崇德学校)结合刘克模、刘亚楼等革命事迹、可与刘亚楼将军故居合并实施修复。北门坊的务本书屋与兴贤坊、北门坊的改造同步实施。鹅山书院、龙岗书院等在清末改为学校的书院,可由政府委托学校代为管理并拨款修复。三是要明晰产权,确定业主单位。有较大影响的可确定县、乡政府为业主单位,书院遗址是村委员会的,可确定村委为业主单位,宗族所有且有修复热情的可确定宗族为业主单位。四是政府要重视保护修复和重建工作,加大财政投入。政府为业主的建设资金以县财为主,非政府为业主单位的,县乡财政给予一定补助,以社会筹资为主。
(三)特色打造,文旅融合
“生态”“红色”“客家”是我县的几大品牌,均与旅游呼应,深化品牌内涵,书院文化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可根据武平书院历史上的环境、书院的特点、书院的作用,不拘风格打造。
传统书院加红色品牌。湘店的培英书院(崇德学校)是1921年刘克模把崇德学校从湘湖迁至店下迳背与原培英书院合并,改称为“培英学校”,后又改为武平县“湘店中心学校”。1921年至1949年,二十多年间,学校培养了一批党的优秀人才。培英书院可结合刘克模、刘亚楼、梁思久等老革命的红色故事,打造书院文化和红色教育相结合景点。十方黎畲龙岗书院结合红四军办学特色,亦可打造红色书院品牌。
传统书院加美丽乡村品牌。武东观成书院建设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示范。观成书院内有文化广场、村情村史展、农耕文化展、优秀乡贤展、传统技艺展等丰富内容。新铺的水泥路宽畅整洁,书院外环境卫生整洁。
传统书院加文化名人品牌:西山李刚读书堂。李刚是历史名人,书院所处西山,风景优美,具有很好的人文生态打造优势。
(四)借鉴经验,创新思维
传统书院修复可推广武东四维书院修复经验,一是领导重视,政府主导推动。政府充分结合当今的国家发展战略,利用乡村振兴的契机,向上争取美丽乡村发展资金,把思维书院的修复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部分,不但修复了书院,连同外围的广场一起建设。二是广泛宣传,形成合力。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会、妇代会、家长会、外出乡贤座谈会,把修复书院目的、意义广泛宣传,让群众和社会各界认识到位、积极参与。通过宣传发动,很多乡民不再纠结于产权问题,主动地愿意让出些自家的利益作为公益事业。三是充分挖掘特色亮点,让修缮后的书院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主阵地和村民休闲好去处。书院布置村情村史展、传统技艺展、农耕文化展、优秀乡贤展等,配套建设文化广场,观赏鱼池等休闲娱乐设施。
社区新兴书院建设可借鉴厦门海沧区打造现代社区书院经验。去年以来,海沧区以居委会为单位在全区范围打造35所社区书院,并以此为平台,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良家风、传承耕读文化,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其做法其一是充分利用社区公共场所、办公场所打造现代社区书院。其二是完善书院建设,打造共同精神家园。在社区书院开展村情村史、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先进典型“四上墙”活动,打造“乡愁廊”、“家风廊”等。其三是调动发挥社区内的积极性优秀人才组织开展如书法、歌舞、救护培训等多样活动,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其四是普及推广“四点钟学校”,既解决小孩托管问题又传播了传统文化知识,推动养成良好习惯。
(五)传承弘扬,推动振兴
书院文化是传统文化,是文化精髓的传承,对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正能量致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加强乡村书院文化宣传,让书院文化精神在民间扎根。不要让农民“富了口袋”“贫了脑袋”,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提升书院传统文化,培育优良风气,提振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二是要让书院文化成为“有效资源”,要让它更好地发挥其“文化”的功能,达到化育人心,使农村更加文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凝聚社会正能量、铸造民族之魂的目的。三要复兴乡村教育、培养乡土人才。将传统书院文化贯穿于农村教育之中,弘扬书院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让传统文化植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引导教育青少年树立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的伟大抱负,为乡村振兴培育本土人才。四是要吸引社会贤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要充分利用社会贤达的社会影响,以情感为纽带,做到勤沟通勤联系,吸引他们回家乡投资、捐赠,修复或重建传统书院,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