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为什么总算不对账?
2019-01-13黄彩平
您好,我父亲今年快70岁了,最近买东西老是算不清钱数或斤两。前段时间给他报了旅行团,因为算不清日期而跟人家工作人员发生矛盾;还有每次从菜市场回来后,都要拿着笔和纸,算来算去,但每次都出现偏差。前天,带了100元钱去早市,回来就剩了不到10元钱,而菜篮子里的菜却是寥寥无几。他一个人又在那里算来算去,却怎么也对不上账,急得他血压都快上来了。爸爸也是一个高学历的老人,可如今问他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比如一斤西瓜1.3元,6斤西瓜需要多少钱这样的小学生的问题,他都要思考半天,甚至有时给出错误的答案。他的心算能力真的是一天不如一天。人老了都这样吗?
重庆 张女士
张女士,您好!
您说的这些现象可以说都跟数字有关,具体来说这些都跟心算能力密切相关。老年人心算能力的衰退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麻烦。一方面,老人可能在经济上受到损失;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可能产生压力,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而出现失落和自卑。
心理学家瑟斯顿指出,人类有7种基本的心理能力,这些能力是智力的基础成分,复杂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这7种能力。而心算就是这7种能力之一。心算是指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大脑思维运转就能计算出准确结果的能力。这不仅是人们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需的一种能力,还是其他复杂能力的基础,其衰退会导致其他能力也随之下降。
研究发现,心算能力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即随着年龄增加,完成心算的反应时延长、错误率增加,表明心算可作为老化程度测量的重要行为学指标。所以,对老年人来说,这种能力的保持或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心算能力如何来测评呢?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以下的测量方法测评受试者的心算能力,要求受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心算完成一些题目,如连续减7,“1000-7,993-7,986-7……”或者是加减运算,如“5+6+3,9-3+8,10+6-9……”通过记录答对的题目的数量评估受试者心算能力的高低。
人的认知能力一生的发展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而大脑无论是何种年龄段,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均有极强的可塑性。有研究证明,老年人仍然具有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认知可塑性,经过早期干预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延缓其衰老。
研究显示,简单心算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大脑的长时记忆中直接提取出答案,如15+6=21等,这些活动主要激活大脑的顶内沟及语言环路相关的角回等脑区;而对于复杂的心算问题,如43x9=387,则需要工作记忆的参与,主要激活左脑的额叶下部及右脑负责视空间的区域。所以在训练过程中由易到难,都应进行反复的训练。
加、减、乘、除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学校教育中都是基本运算。在学校里,儿童总是先学习加减法,并通过计数、凑整以及竖式等程序策略来获得相应知识,而通过背诵乘法表来掌握乘法,进而学习除法。那么,这四种运算过程及神经基础是否也有不同呢?大量神经心理学研究显示,各种运算方式会选择性地受到影响,例如,有些患者减法和除法运算能力严重受损,但加法和乘法能力却相对完好。
让老年人日常加强训练,多动脑,多动手,多算一算,可以提高思维效率,延缓衰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