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阅读教学的“七十二变”
——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2019-01-13江苏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七十二变寄情紫藤

江苏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刘 英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为此。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已经有一定的基础,阅读教学中,“读”就能成为理解的助手,成为积累与拓展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在带着学生们读书,那么怎样读才能更高效呢?

一、变换身份,体验乐趣

从语文教学的阅读,到学生真正的“悦读”,虽说只是一字之差,却是一段漫长的路程。高年级的学生真正能喜欢上阅读,这就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很多人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实际上,学生往往过多地追求个性的阅读而忽略了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收获。这就需要在追求个性时关注到不同角色对文章的理解,只有这样的角色思考才能获取最全面的信息,语文阅读也才会成为一场快乐的旅行。以苏教版六年级第1课《长江之歌》为例,一首普通的现代诗,按照一般的思路就是朗读、朗读、再朗读,交流感受,熟读成诵便是课堂的目标。课堂上缺少了趣味与发现,这时引入“角色交换阅读法”,课堂的发现与阅读的声音就更上一层楼了。

朗读《长江之歌》思考:

①如果你是一位历史学家,从这首诗中有哪些发现?

②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从这首诗中有哪些发现?

③如果你是一位出卷老师,你从这首诗中发现了哪些难点?

④如果你要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小学生,你会怎样介绍?

⑤如果你要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国外游客,你会怎样介绍?

经过这五次的角色交换思考、交流、朗读,学生阅读的角度一下子豁然开朗。课堂上阅读的氛围更加浓郁。

从阅读到“悦读”的达成,就是为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而打下的厚实基础,在不断变换读者角色、变换思考角度的情况下阅读,阅读的层次也会随之提升。

二、变换载体,厚积薄发

时下,“读写结合”是教师比较关注的。而读与写该从哪一个角度来结合,正是阅读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部分。如《姥姥的剪纸》一课,这是一篇充满感情的文章,如果简单让学生来模仿,存在一定难度,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与学生一起以“剪纸”为线索来阅读。以发现文章的线索、情感等为方法进行有效阅读。最后的领悟、写悟、传悟,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教学案例: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寄情于物。文章的1~6自然段抓住了一幅幅的剪纸来写出姥姥与乡亲们浓浓的乡里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7~13 自然段,仍然是通过姥姥的剪纸这一物来感受姥姥剪纸中蕴含的情感,进一步明白什么叫寄情于物,怎样来寄情于物。

①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7~13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剪纸的语句,一会完整地说一说。

②交流。

③这些剪纸剪的都是相同的两个动物,一个是老牛,一个是小兔,仔细读读,想象剪纸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情感。

④悟情。

这一幅幅剪纸渗透着姥姥对我的爱,我对剪纸也充满了依恋,作者也在借剪纸表达对姥姥的情呀——

因为我和姥姥在同一个锅里吃饭,所以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现在我们就把自己的情也融入进去,完整地读一读7~13自然段,再来感受寄情于物的写法。

⑤拓展。

其实,许多作家都很喜欢用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来写一个人,表达一份情。我们六年级的同学在写作时,也能用这种寄情于物的方法来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我们在写作时为了表达妈妈对自己的爱,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写,那么你能不能选取与妈妈有关的一个物作为线索,来体现深厚的母子或母女情呢?先静静地想一想,一会交流。

⑥在写作时我们能正确运用寄情于物的这一写法,文章一定会更真实,情感会更真挚,下节课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我们熟悉的一个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于是就有了学生习作“爸爸的手套”:

外面寒风凛冽,树叶被吹得发出嘶哑的“沙沙”声。天色渐渐地暗了。露在外面的手冰凉冰凉,握成一个拳头好像都没感觉。风从袖子口往里灌,我整个人都缩成了一团,时不时哆嗦一下。

“小婷,怎么了?”爸爸慈祥地摸摸我的头,嗔怪道:“在家里就跟你说了好几次,戴手套、戴手套,妈妈也跟你说了。你就是不肯戴。现在冷了吧?”我噘着嘴,扭过头不理爸爸。爸爸一把拉着我那冰冷得跟石头一样的双手,用他暖和的手包住哈了一口气,搓了几下,笑笑:“下次让你再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我的手立刻像被太阳照过一般,暖暖的。不知不觉,爸爸的手套已套在我手上……

手,真暖;心,更暖!

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时,显然会发现说明文、说理文与文学性文章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此时就可以从这些不同处出发,举一反三。有时,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于读得多,还在于精读后自己的独特体验的表达。文章中的文字只是表达的载体,同一个载体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载体也可以表达相同的情感。自然,学生的文章就会传达真实的情感。

三、变换经历,学以致用

阅读教学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教学生不会的。的确,高年级的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了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若能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阅读,学生阅读的深度自然就增加了,同时也架起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

尤其在学习到苏教版第十二册《夹竹桃》一课时,能水到渠成地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方式。

在教学作者幻想部分,一下子就读出了文章的厚度:

教学片段:

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①自读,作者是怎样幻想的?(提示:不同的是什么?相同的又是什么?)

②小结:作者在不同的画面中找到了一个共同点——活了。

这是怎样的活?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鲜活……)

③指导朗读,把画面读活了。

④仅仅是因为作者想的画面很美,都是活的,所以就是作者最难忘的吗?

补充阅读季羡林资料。默读,你能找到他难忘的原因吗?

⑤带着这份美好的憧憬再读这些幻想。(指名读、配乐齐读)

在这样阅读的基础上,自然感悟颇深,收获颇多,于是学生模仿创作:

那一片紫藤刚入一年级时,教室前面就是一个紫藤长廊。一下课,我们就会在爬满紫藤的花架下玩耍。紫藤用它茂密的茎干和绿叶默默地遮挡着阳光,那舒爽的荫凉是秋老虎的最佳躲避所。椭圆的碧叶长在枝条上,虽然叶片的间隙很大,但由于紫藤是步步为营,每攀上一根木梁都要密密麻麻长得无处再可生长,方才转向下一根木梁。阳光下,紫藤薄薄的叶片显出淡淡的黄色,两侧微微向中间合起。在紫藤下,怎样都可以玩。站着、跑着、跳着……哪怕是蹲着,也能玩出个名堂来。

此时正值春天,紫藤虽不如樱花、桃花那般秀丽,却也别有一番韵味。远望,紫藤花架上似乎挂了一大串成熟的紫葡萄,它们有的一大群簇拥着吊在枝头,有的三三两两夹在两根藤蔓之间。凑过去瞧瞧,这些小花朵还真是小巧玲珑。它们都是蝶状花朵,蝴蝶背面是淡淡的紫罗兰色,里面却是纯洁的白色。蝴蝶身体则是紫底白点,胀得鼓鼓的,几乎要裂开来了,似乎在向蜜蜂们炫耀着甜美的蜜汁。一大串一大串的花挂在那儿,简直成了紫白相间的云霞了,真惹人喜爱。

当你细细欣赏紫藤时,就会发现紫藤是个急性子。它未曾长出叶子,就长出了花朵,只有在一根藤条上隐隐有绿色的叶苞。原来她也是不折不扣的春天使者啊!

那一片紫藤,见证了我美好的童年。

事实上,学生与季羡林的阅历不同,情感也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将一次经历有情感地表达,这就是习作的技巧。

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在遵从阅读的兴趣后,就会有阅读的效果。“有趣”之后自然会读得有滋有味。陶行知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所以高年级学生自己的阅读是无可替代的。有效阅读还应该让阅读“活”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动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生阅读经典,就是怀揣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快乐。我们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学生变换身份、变换载体、变换经历来缩短阅读、习作与童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学生在一次次的变换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就能逐渐提高习作表达能力,阅读就会更高效。

猜你喜欢

七十二变寄情紫藤
紫 藤
不忘初心,以“版”寄情
看我七十二变
看氢七十二变
红色征程诗寄情
一路落花香(下)
寄情风景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
看我七十二变
看我七十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