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9-01-13姚彦存
姚彦存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小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一切其他工作中,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入手,并对其进行了路径探析。
一、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许多学校坚持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
应试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努力提高应试水平的教育制度。一方面,从社会对一个学校教育成果评价来说,社会评价更注重学校升学率。如果一个学校的升学率高,意味着该学校地位高和教育成果好。另一方面,从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来说,他们更注重学生成绩。学校每年都开家长会,内容一般都围绕学习成绩,主要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成绩好的学生能得到更多人喜爱。甚至有时候在教师和家长眼中成绩好的学生犯错误可以无理由原谅,容易使学生养成骄纵、桀骜不驯的性格;而成绩差的学生犯错误时,他们态度截然相反,容易使学生形成放弃、孤注一掷的想法。这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缺乏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许多小学领导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虽然开设了思想品德这门课,但每周课时很少。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基本都是非专业教师,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且一个教师兼任多个班级政治教师。这很难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带动学生的思想政治兴趣。“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涵盖了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同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1]新课程改革后,一方面虽然出现了许多新教学方法,但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只注重机械的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校没有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评价标准过分重视语数外,忽视思想政治,未能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热情。
(三)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教学方式单一
“灌输式”教学方法是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墨守成规的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是否背会,不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都选择“灌输式”的保守教学方式,教师提前制定教学方案,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教学内容,全部过程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发言为辅。这是一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热情。这也使学生出现思想政治课没意思、不用听、不重要和考前背一背就可以的种种错误想法。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思政引导
首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建设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通过法律规范教育投入不平衡的现象,加大小学、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确保教育资源平衡和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引导,营造以思想政治为依托的校园氛围。定期要求各个学校校长或学科带头人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会议,鼓励和激发学校领头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文化。最后,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引领全民学思政。通过各个基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活动,比如:红色之行、专家讲座等,为思想政治事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奠定基础
(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方式创新
2019年3月27日教育部召开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各地各中小学校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2]为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学校要想提高小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首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智育和德育并肩前进。其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规范评价标准。招聘专业思想政治教师任教,将思想政治课成绩纳入综合成绩进行评价。最后,加强创新,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多样化。利用网络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如:结合动画、视频以及语音等方式,增强课堂趣味,调动课堂氛围。
(三)家庭: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情感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教育。家长扮演地并不是一味说教的角色,更应该是“抛砖”者、“引玉”人的角色。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注重鼓励教育。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采取粗暴手段,应该采取鼓励、探讨的教育方式,心平气和的给孩子讲道理,带给孩子信心。其次,尊重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动力。如今是一个科技创新的社会,更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后,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严格要求自己,自身作则,做好表率,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国家、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入手,制定相关政策,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协作推进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为小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