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19-01-13赖茜茜
赖茜茜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第五小学,江西 九江 332300)
当前小学语文新课标准提出新内容,这些内容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正确认识了当今时代小学语文各方面需求,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指明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正确前进方向,有利于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着重在有效二字,增加课堂效率,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师的教学目标。下列针对这些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运用情境式教学
语文这一学科更注重情感的表现及抒发,而由教育部精选的每一篇课文更是贯彻了这一内容。依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充分理解文章特点【1】。在小学语文阅读这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做好教案以详细分析文章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度,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来使文章内容表现地更加充分,课堂内容更加丰满,以此来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使其感到人格上的升华。
例如,在教学《雨点儿》这篇课文时,由于大部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或许会缺乏生活经验,无法在生活中便对雨点而产生情感上的深入探索,故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在备课时便已经找到的雨点儿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近距离”的观察雨后的现实世界——雨后世界是清新的,当大地染上一层浓雾,细细密密的雨点打在草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细密的水珠在花瓣上流动,小动物们在森林中尽享自己的欢乐。在《雨点儿》视频播放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对这一场景感到十分的新奇,这样的话便可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加认真听课,增加课堂的集中度。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请一些学生站起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活跃度,并且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内心信息交流,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内容充分理解,感受到雨中情景的意境,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素养,加强学生语文总体综合性提高。
二、加强问题探究
根据过去的经验,在一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无法正确认识学生的一些想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认识不清晰,担心学生对课文内容要素不理解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延长课堂教师讲课的时间,而无法空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实际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差。为了改善这一情形,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探究,同时在课堂中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2】。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避免提问的固有化。固有化的问题会让学生无法发散性思考。教师应当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维度。例如将“你认为这句话写的是好还是坏?”改为“你认为这句话写的怎么样?”给学生留有更多回答的余地。在另一方面也应该避免对问题难度认识不正确导致的形式化提问。一些教师因为无法正确认识问题难度,从而错估了课堂效率,以此打断了或阻滞了教学进程。教师应当在认识的问题难度后,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匆匆的结束学生的思考时间以推动课堂进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拓宽思路,充分发散思维,并且通过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不失为学生对课文语言进一步了解与对课文中情景与人物深入理解的桥梁。例如在讲授《索溪峪的“野”》时,可以采用固定人数的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几个小组讨论出结果,并让发言人站起来进行阐述。为了了解每个小组对问题的深入程度,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在本文中“野”具体指的是哪些?文章又是如何介绍这种“野”的?运用了哪些手法?你对文章所描述的这种“野”又有哪些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这样的“野”?这样学生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更会集中注意力来看文章,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便会更加积极,同时教师在其中应当充当引导者的地位,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便会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同时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从宏观上来说可以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整体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
总结:
陆游曾经说过,“为善如筑台,成功由积累。”小学阅读教学的改善,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语文教师这个群体应当发挥在该期间的主导作用,坚持对学生负责的原则,以更加开放多元的课堂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通过不断的实践积极改善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