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教会留守儿童学做人

2019-01-13王平

魅力中国 2019年29期
关键词:责任感理想学会

王平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放珠中学,贵州 毕节 551716)

教书育人,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其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会做人是居于首位的。

一、做一个被同学、家长及老师需要的人

“被需要”,是生命个体立于社会的重要情感需求,只有被同学、老师及家长需要,同学们才能够有存在于学校的情感依托。在我们贫困镇乡,孩子父母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外出打工只能够做一些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的活,所以上班时间特别紧凑,基本上没有和孩子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觉得自己的父母亲好像放弃了自己,或者是觉得自己无足轻重。这种情感体验是非常可怕的,会抵消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努力。所以在留守儿童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被需要”情感,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一个被同学、老师和家长需要的人。如何培养学生“被需要”的情感体验呢?找到学生的优点。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秀地方,只不过我们老师用统一的,应付考试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忽略了一部分滞后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优点。以学生的优点为突破口,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和计划,有效跟踪引导,从而让学生找到存在感,在面对老师的管理和教育的时候,不会消极对抗,不会用不读书的极端方式来惩罚自己达到惩罚家长老师的目的。

二、做一个有好习惯的人

在农村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是追求学科成绩优秀,这是不可能的,由于复杂原因,孩子在初中阶段不可能一下子把学科成绩提升到优秀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好习惯”,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一种动作、行为,多次重复,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它不需要意志力,也不需要外部力量,会自动控制人的思维言行。叶老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以说,习惯连接着学生的命运。中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应该养成哪些有用的习惯呢?第一,预习的习惯。常常听老师抱怨,“一点上课的激情都没有,学生不和老师互动”,其实,是老师没有把预习安排好,或者是没有预习。只有预习了,学生会发现自己哪些知识点是懂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困难的。在课堂上,学生选择性就会更加集中,那学习的注意力自然强烈起来。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可以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并做测评。从而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第二、勤劳的习惯。说到勤劳,可能大家会说,农村孩子,肯定勤劳。其实,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甚至是相反的。许多孩子是隔代抚养,爷爷奶奶不敢管也不会管教孩子,娇宠简直就是习以为常。我们要在课堂内外,加强对孩子勤劳习惯的培养:如个人卫生,教室卫生,公共区域卫生,家务劳动等,只要老师合理要求,细心引导,都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勤劳的好习惯;第三、思考的习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许多老师为了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大量的输入知识点,习题,试卷,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甚至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习惯,课堂设疑,要有复合性,不能够单一,既要照顾基础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又要照顾到基础滞后,思维慢一些的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不代办,更不能够包办。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甚至可以阶段性的,认可学生得出的不完整结论。

三、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家庭、集体等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规范遵守、责任承担和义务履行的自觉态度。换句话说,责任感就是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尽心尽力、认认真真完成。当自己承担的任务出问题时,勇于承担,不推诿,不逃避。责任感的培养,是人才发展的要求,是做人的基础,是集体建设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马卡连柯说过:“生活中,有一种叫困难的概念,遭遇困难才能够打开幸福之路,这是教育学生责任感的技巧和艺术”。要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困难,付出体力和脑力劳动,从中体验到,自己现在所得的既定知识,是别人千辛万苦所发明和创造,那自己又为别人奉献了什么呢?两者之间的平衡支配,会让学生形成责任感。其次,以爱育爱,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爱的付出,就是责任的付出,学生爱的成长,就是责任感的成长。当然,教师的以身作则,因势利导,环境塑造,也是责任感形成的重要方法。

四、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理想就是为小舟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理想就是价值观的核心形态,处于价值观的最深层次,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是内心坚定不移的思想和外显行为的结合,是人生目标的直接反应,是奋斗追求的内驱力,是人生价值观的客观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思想信念,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可见,理想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理想目标,是教师的职责。如何制定呢?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差,只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之分。近期目标,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跳一跳,够得着”,制定出稍微高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水平的目标,让学生既不觉得没意思,又觉得有点小挑战,当然也不会因为目标太高而知难而退。中期目标就是上什么样的高中,远期目标就是考什么样的大学,走什么样的职业道路。近期目标的达成,会促使中期目标的改变,中期目标的改变,当然也会改变远期目标。远期目标的树立,也会促进近中期目标达成。理解清楚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利用课堂知识渗透、模范报告会、演讲会等,进行目标理想教育,重视学校班级教育环境的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总之,教学生学会做人,特别是留守儿童,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用深沉爱去感化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去折服学生,用高尚的道德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责任感理想学会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学会分享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