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9-01-13董晓芬
董晓芬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镇头中心小学,江西 上饶 333200)
近些年来,一批制作精良的面向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不断涌上各大书店等平台,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发。长期以来,作文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比较难懂,更不用说兴趣了,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在作文课堂上渗透进一些课外阅读知识,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练习作文的热情和兴趣。本文就将围绕此展开探究。
一、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而言,兴趣,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于语文学习而言,一旦学生丧失了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将会很难继续进行下去。而优秀的课外读物就能够很好地创设一个情境,通过这个情境的构建,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和直观的融入进去,感受其中的一些语文上的奥妙,从而深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丰富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如果语文作文只通过一本教材,那是远远不够的,非但不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甚至是对课本上的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也会产生不解。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去补充和扩展课本知识,而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课外阅读的片段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当今荧屏上的许多课外阅读,都已经制作的非常成熟,能够很好地融进各种丰富的语文学知识,通过巧妙的实验来表现出来,学生在观看时,十分有助于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一种语文素养。
(三)有益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学习,最终是要服务于我们生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生活处处有语文的观念,许多课外阅读都喜欢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入手,展开实验,才能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那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这样的科普节目作为课堂内容的一部分,也将会是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原来是无处不在的,才能更好地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尝试着用来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想不明白的事情,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符合语文作文规律和原则。
二、运用课外阅读的基本原则
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课外知识有着诸多好处,但是,我们也需要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这样才能够在真正发挥课外读物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贴近性原则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所有教学工作的主体,都应该定位在学生身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十分不同的,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之下,从整体上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做一个评估,特别在对课本只是进行拓展时,教师必须要能够很好地掌握自己所要渗透在课堂上的东西,学生究竟能够接受和理解到哪一步。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选择一些课外读物作为对课本知识的进行补充拓展,必须要深刻分析这本书中所体现的语文概念是否与课本上,以及学生之前所形成的知识系统相符合,必须考虑这些概念能否被学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
同时,虽然课外读物众多,但是它们的本质是课外知识,制作时,更多考虑的是受众群体,因此文章有些可能偏娱乐化,轻松愉快一些,有些可能就比较严谨和沉重一些,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进行针砭选择。
(二)参与性原则
在语文课堂上观看一些课外读物视频时,教师经常会犯下一种错误,就是,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则不参与进来。实际上,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充分的参与进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能够按照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在和学生一起参与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对教学环节进行灵活设计,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辅助性原则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适度渗透一些电视类的科普节目,确实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只能算得上是一种辅助性手段,也就是说,适当的应用可以,但是万万不可喧宾夺主,乱了主次,迷失方向,比如,一些教师过于夸大课外阅读的作用,一节课45分钟,甚至用了一大半时间去观看各种视频,教师讲解的部分少之又少,。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建立扎实地知识基础不是通过一系列读书就可以做到的,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在一步一脚印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慢慢积累和培养起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而学生更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求知的热情和兴趣,保持一种持续努力的状态。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把正确的课外阅读观念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促进学生把语文写作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本文围绕此展开了一系列分析,希望能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