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睡前按摩 养神安眠

2019-01-13范良善

养生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谓之

◎范良善

要做到养神安眠,最好的办法之一是睡前按摩。睡前按摩能舒活经络,使气血畅通,能很好地养护心神,促进睡眠。睡前按摩简单易学,容易操作,下面略加介绍,相信大家都可以掌握。

1、按肚脐。双手掌重叠,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按摩,先顺时针按摩60次,再逆时针按摩60次。按摩肚脐对帮助消化很有作用。

2、按合谷穴。合谷穴是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此穴通心包经。先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按揉右手的合谷穴100次,再换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按揉左手的合谷穴100次。合谷穴在手掌大拇指和食指根处虎口上的位置。

3、按揉内关与外关穴。内关穴是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与内关穴相对应的是三焦经上的外关穴。按压两穴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病,对治疗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症都有效。内关穴、外关穴相互对应,前者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二寸,后者在手臂外侧,腕背横纹上二寸,用大拇指和食指相对按压两穴位,左右各100次。

4、按摩劳宫穴100次(左右手互换按压)。用右手的食指按压左手的劳宫穴,再换左手的食指按压右手的劳宫穴。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是治疗神志病与心病的特效穴,点按劳宫穴对治疗失眠、抑郁、心烦、神经衰弱有好处。劳宫穴位于手掌中心,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5、按摩足三里穴左右各100次。足三里穴也是保健要穴,它是胃经上的大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处。按摩足三里穴对帮助消化很有好处。

我每天坚持按揉以上穴位,收到了养神安眠的良好效果,饭吃得香,觉也睡得甜。瓜茄生菜不宜食,岂独秋来多疟痢?伏阳在内三冬月,切忌汗多阳气泄。阴雾之中毋远行,暴雨震雷宜远避。道家更有颐生旨,第一令人少嗔恚。秋冬日出始求衣,春夏鸡鸣宜早起。夜后昼前睡觉来,瞑目叩齿二七回。吸新吐故无令缓,咽漱玉泉还养胎。摩热手心熨两眼,仍更揩擦额与面,中指时将摩鼻频,左右耳眼摩数遍。更能干浴遍身间,按陛月暗须扭两肩,纵有风劳诸冷气,何忧腰背复拘挛。嘘呵呼吸吹及呬,行气之人分六字。果能依用力其间,断然百病皆可治。情欲虽云属少年,稍知节养自无愆。固精莫妄伤神气,莫使苞羽火中燃。有能操履长方正,于名无贪利无竞,纵向邪魔路上行,百行周身自无病。”

涪翁《食时五观》:

一曰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多。何况杀害生灵,为己滋味,一人之食,十人作劳。家居则食父母心力所营,纵是己财,亦承余荫。仕宦则食民之膏血,大不可言。

二曰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全此三者,应受供养,无愧缺则已。否当愧耻,不敢尽味。

三曰防心为过,贪等为宗。

于上味食,务远物而求难得,是之谓贪。于下味食,起恚怒,以口腹之故鞭扑人,是之谓嗔。食不过充饥,而求食前方丈,是之谓痴。君子食无求饱,离此过也。

四曰正事良药,为疗形苦。

五谷五蔬以养人,鱼肉以养老。形苦者,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食为医药,以自扶持。是故知足者,举箸常如服药。

五曰为成道业,方受此食。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先结款状,然后受食。既食,不可怠于道业。

《达庄论》曰:“恬于生而静于死,恬生则不惑死,静死则神不离生。故能与阴阳化而不易,从天地变而不移,生究其寿,死终其宜,心气平治,消息不亏。故求得者丧,争明者失,无欲者自足,空虚者受实。是以作智巧者害于物,明是考非者危其身。修饰显洁者惑于生,畏死而崇生者失其贞。”

庾阐《神论》曰:“天地者,阴阳之形魄;变化者,万物之游魂。神籁与无穷并吹,大冶与造运齐根。生资聚气之迹,死寄玄牝之门。视荣辱其犹尘埃,邈高尚而不顾。故能外安恬逸,内体平和。”

北宫子曰:“衣其短褐,有狐貉之温;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荜辂,若文轩之饰。终身怡然,不知其为贫也。”

《象山要语》曰:“此道非争竞务进者能知,惟静退者可入。”

又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夫权皆在我,若在物,则为物役矣。”

“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

“利害、毁誉、称讥、苦乐,能动摇人,释氏谓之八风。”

清修妙论笺 下卷

黄帝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两者不和,若四时中有春无夏,有秋无冬矣。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天真也。”

《太上》曰:“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者,生也;情欲出于胸臆,精散神惑者,死也。”

《书》云:“声色动荡于中,情爱牵缠,心有念,动有著,昼想夜梦,驰逐于无涯之欲,百灵疲役而消散,宅舍无主而倾颓矣。”

《书》云:“欲多则损精。人可宝者命,可惜者身,最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发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神仙可惜歌》曰:“可惜许,可惜许,可惜元阳宫无主。一点既随秾色枯,百神泣送精光去。三尸喜,七魄怒,血败气衰将何补?尺宅寸田属别人,玉炉丹灶阿谁处?劝世人,休恋色,恋色贪淫有何益?一神去后百神随,百神去尽人不知。几待说时说不得,临时出口泄天机。”

《孙真人铭》曰:“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云鼓(注曰:扣齿三十六下),晨兴漱玉津(注曰:早时开眼即以舌搅上下腭,待津生满口,汩汩咽下,直至丹田)。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注曰:不使咸酸苦辣甜五味偏伤一脏,致使生疾)。安神宜悦乐(注曰:常令心上生欢喜),惜气保和纯(注曰:常使心气和平,绝躁妄焦烁生怒)。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象山要语》曰:“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

又曰:“志固为之帅,然至于气之专一,则亦能动志,故不但持其志,又戒之以无暴其气也。居处饮食,适节宣之宜;视听言动,严邪正之辩,皆无暴其气之功。”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他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大。”

陆文达公有二歌,曰:“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受饥寒,莫到穷来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又曰:“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食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

“肾,水也,水生气,气即火矣。心,火也,火生液,液即水矣。水可以滋流百脉,火可以熏蒸四大。”

《经》曰:“心牵于事,火动于中,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天之助人为善也,至快至周,而略无毫发之或悭;天之报人之恶也,亦至信至密,而略无毫发之或漏。细考远计,自当见尔。”

虚斋云:“食服常温,四体皆春;心气常顺,百病自遁。”至哉斯言!

又曰:“乐莫乐于日休,忧莫忧于多求。古之人虽疾雷破山而不震,虽货以万乘而不酬,惟胸中一点堂堂者以为张主。”

张氏曰:“一念之善,则天地神祇,祥风和气,皆在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祸害,皆在乎此。可不慎欤?”

“劝君莫存半点私,若存半点私,终无人不知。劝君莫用半点术,若用半点术,终无人不识。”

“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人非贤莫交,物非义莫取,念非善莫行,事非善莫说。”

“君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而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而不惧。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凡人伤巧则可悔之事多,全拙则可悔之事少。”

“知止自能除妄想,安贫须要禁奢心。故云:良田千顷,日食二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莫若寡欲。”

“戒酒后语,忌食时嗔,忍难忍事,顺不明人。口腹不节,致病之由;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又曰:“世人之寿,悉可百岁。而以喜怒哀乐,汩没心源,爱恶嗜欲,戕伐性根,而又扬人之短,掩人之长,颠倒方寸,顷刻万变,神倦思劳,难全天和。如彼淡泉,汩以五味,欲其不害,其可得乎?”

“造物劳我以生,逸我以老。少年不勤,是不知劳;老年奔驰,是不知逸。天命我逸而我自劳,可乎?”

“旧缘渐断,新缘莫结,醴交势合,自致日疏,无事安闲,方可修道。”

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

又曰:“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冬食不得太暖,夏食不得太凉。”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故油尽灯灭,髓竭人亡;添油灯焰,补髓人强。”

“溺爱冶容,而作色荒,禅家谓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艳丽,或成宵寐之感,禅家谓之内感之欲。二者之欲,绸缪染著,皆消耗元精。若能离之,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于心。又若思索文字,忘其寐食,禅家谓之理障。经纶职业,不告劬勚,禅家谓之事障。二者之障,虽非人欲,亦损性灵。若能遣之,则心火不至上炎,可以下交于肾。故曰:尘不相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洞神真经》曰:“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不损以有补为卫生之经。居安虑危,防未萌也。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若晚年得悟,防患补益,血气有增,而神亦自足,可以延生。”

嵇叔夜云:“服药求汗,或有勿获,愧情一集,涣然流离,是皆情发于中,而形于外也。因知喜怒哀乐,宁不伤人?故心不挠者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无欲,肾水自足。此皆吾生药石,人当请事斯语。”

“人若知得觉字,便知我大物小,物有尽,我无尽也。四大形骸,皆外物也。荣辱生死,物固有之,安能使我戚戚哉?”

“有蔽则昏,无蔽则明。耳之蔽声,目之蔽色,口鼻蔽于嗅味,四肢蔽于淫乐。一掬之力不胜,则群蔽交杂,去禽兽不远。人要优游自足,心无外想,嗒然坐忘。在身忘身,在事忘事,在家忘家,其受用无量。”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守形,形乃长存。”

“慎内闭外,多知为败。靖节之乞食而咏,康节之微醺而歌,非有所得若是乎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不慎欤?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人不自强,斯召辱矣。自重自强,侮辱斯远。人能改过,则善日长而恶日消矣。人能安贫,则用长足而体长舒矣。祸福无不自求之者,后世有星数之说行,而反求诸天;有堪舆之说行,而尤之地矣,于人事独委焉。万起万灭之私,乱吾之心久矣,今当扫去,以全吾湛然之心。”

“人能愈收敛则愈充拓,愈细密则愈广大,愈深厚则愈光明。万事不责于人,则无寒冰烈火之扰吾心。”

“多言多败,多事多累,虚中无我,惟善是从。守约者心自空,知止者心自足。”

《七部要语》曰:“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役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味,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则精神驰骛而不守,志气縻于趣舍,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气壅塞于内,蔓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鲜有不败德伤生者矣。”

“人之禀受,性情具焉。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情出于性而情违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情之伤性,性之妨情,犹烟冰之于水火也。烟生于火而郁火,冰生于水而遏水。故烟没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夫明者刳情以遗累,约欲以守贞。食足以充饥养气,衣足以盖形御寒。美丽之华,不为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扬;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则火生。人能务学以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身尝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对蛮夷,德迥幽明,祯祥毕集。”

“灵气谓之神,休气谓之鬼,烦气谓之虫鱼,杂气谓之禽兽,奸气谓之妖邪。气之浊者,愚痴凶虐;气之刚者,高严壮健;气之柔者,仁慈敦笃。所以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形者,气之聚也,气虚则形羸;神者,精之成也,精虚则神悴。形者,人也,为万物之最灵;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最灵者,为万物之首;大德者,为天地之宗。万物以停育为先,天地以清净是务。故当养其形以爱其神,敬其身以重其生。”

“理好憎之情,则爱勿近也;和喜怒之情,则怨不犯也。故喜怒乱气,嗜欲伤性。性相近也,习之以远,如水性欲清,泥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起一废,不可俱兴。”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常也,确乎在天。但禀以自然,则生死之道,无可而无不可也。或未生而已死,或已死而重生,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死而死,或可以死而不死,或可以生而不生,或有生而不如无生,或惜死而所以致死。是以致死之地则生,致生之地则死,或为知而不可以死,或为时而不可以生。或云:劳我以生,生者好事也,不可恶其生。又云:休我以死,死者恶事也,不可好其死。凡人心非不好其生,不能全其生,非不恶其死,不能远其死,哀哉!”

“口舌者,祸福之宫,危亡之府;语言者,大命之属,刑祸之部也。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当言发而忧惧,常如临渊履冰。以大居小,以富若贫,处甚卑之谷,游大贱之渊。微为之本,寡为之根,惧为之宅,忧为之门。可不戒欤!”

“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乱之本,存者亡之根。故上德质而不文,不视不听,而抱其玄;无心无意,若未生焉;执守虚无,而生自然。原道德之意,揆天地之情,祸莫大于死,福莫大于生。是以有名之名,丧我之橐;无名之名,养我之宅。有货之货,丧我之贼;无货之货,养我之福。”

施观吾曰:“存我之道,切在去机。机去身存,机住身死。无机胸中,纯白自处。”

《景行录》曰:“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又曰:“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当止,终身不耻。”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凶。”又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古人云:“会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会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会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会做快活人,小事化无事。”

又云:“忍是心之宝,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齿折只因刚。思量一忍字,真是快活方。片时不能忍,烦恼日月长。”

又曰:“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梁栋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人有所养,则心神安而识见达,修道之事成。”

《真诰》曰:“镜以照面,智以照心。镜明则尘垢不染,智明则邪恶不生。”

《虚皇经》曰:“财为患之本,聚财为聚业。财为爱欲根,能招一切罪。若以财非财,始可入道境。”

又曰:“汝知见世因缘,则知宿世因缘;汝修见世因缘,则知来世因缘。一气无偏倚,所种还自生。植此荆棘根,如何望乔林?”

又云:“慈悲之力,最为广大,能化一切,能服一切。恶者无与争,暴者无与抗,所向无与敌,是为广大无边。”

又曰:“口无是非言,心无人我相,身不受染着,方契无为道。众生俱幻化,堕彼色相因。须知乐是苦,一念了无为。”

《仙经》云:“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近真矣。”

《延命录》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

《禁忌篇》曰:“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忍怒以养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草木以救亏缺,服金丹以定不穷。养性之道,尽于此矣。”

猜你喜欢

谓之
哲理思辨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钱本草
论王念孙的生成类比法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