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比较阅读”成为阅读与写作衔接的纽带
2019-01-13张彦慧
张彦慧
(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台鱼乡北康关小学,河北 保定 072253)
一 、恰当选取读写结合点
比较阅读有利于教师在比较中发现、筛选出典型的、恰当的内容,准确确定读写结合点,避免读写随意结合。
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狼牙山壮士》一课的比较阅读点确立,教师将结尾的三句话:“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换成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样,教师只做了标点符号的替换,让学生朗读体会改文与原文的异同,学生很快就体会出了原文的情感和用意。最重要的是体会的了 “!”和“。”在表达情感程度上的差异,知道在表达感情强烈时要用“!”。
于是,教师课下就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分别运用“!”和“。”,去创想一组句子,基本意思不变但表达的情感程度要不同的。这虽然只是小小的练笔,但是学生在写作中会特别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分析文章行文线索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跳出来”欣赏课文的布局谋篇的写法手法,然后让学生随机写一篇自己的“游记散文”,可以仿照《索溪峪的“野”》的写法手法,也可加上自己的创意,这样学生在有例文的情形下,就不会再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就会写出既有真情实感,又讲究写作技法的好文章。
由此,我们感到,比较阅读不但有利于我们从一篇课文内挖掘相互联系的内容和可比的素材,而且有利于我们确定最佳读写结合点并进行有效的训练。
二、挖掘读写结合的深度
在比较阅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课本真是巨大的材料宝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表达,还能帮助学生学选材。
《老人与海鸥》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情景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老人去世之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竖立、鸣叫等悲壮画面,真切地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课文概括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老人喂海鸥、给海鸥起名字、唤海鸥、谈海鸥。
当然,在学习了《老人与海鸥》一课后,我们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有意识地将它与《跑进家来的松鼠》《金色的脚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思考:这几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它们分别通过什么事件或生活片断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或生活片断?通过比较,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最能突出人物特点、品质的材料叫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不同侧面的几件事。再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选取典型材料的一般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筛选材料:如果让你写生活中你最为熟悉也是与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人——妈妈,你打算写什么内容?先想一想,在你和妈妈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哪些事或者哪些生活片断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妈妈的特点或品质?可以在提纲中多列举一些,再通过比较进行筛选,最后选择出最典型的材料。学生很快就选出了素材:我的妈妈是一位小学的教导主任,我选择了“妈妈跟老师一起讨论教案一直到很晚”以及“妈妈喜欢听朗诵看名著”这两件事表现妈妈有敬业精神、有高雅的兴趣爱好……通过恰当的比较,强化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生活经历,迸发出写作的冲动。
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成为了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引领学生发现表达特色,从而挖掘了读写结合的深度。
三、拓展读写结合的广度
阅读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写作的广度和层次。所以我们在进行比较阅读时,特别要注意引领学生拓宽阅读的广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作了《天净沙·秋思》。而对这种复杂的情感的体会仅凭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将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了对比阅读。
因为白朴与马致远虽然都是在写秋景,可两人的情感抒发确不尽相同,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的面前展现出了“同题材,不同主题”的情形,这为学生的作文立意选材开辟了新的视野,学生通过赏析、理解不同作者面对相同景致时,会因自身的经历和性情不同而写出不同的力作,在这样的读写结合中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学生的写作增强了情感的蕴藉。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