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传统文化的分布与发展
2019-01-13杨少敏
杨少敏
(禹州市群众艺术馆,河南 禹州 461670)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
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自哪里,来自各个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各个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组合而成了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而各个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各个地域的传统文化,禹州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传统文化丰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下面,我就浅谈一下禹州当地的传统文化。
禹州当地传统文化的种类及分布:
舞狮,主要分布于禹州神垕、文殊、花石、苌庄、顺店、古城、朱阁、浅井、褚河、方岗等地,表演的形式有板凳楼、绣球、云天磨、武术等,在禹州舞狮盛世时,享誉周边郏县、襄县、长葛、许昌等地;
2、社火,分布于花石,文殊、神垕等地;历史悠久,特别是花石徐庄社火,起源于1862年同治元年,其前身“火神社”,是由老一辈的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以旱船、高跷、竹马为基础,发展到如今兼有小车、秧歌、狮子、小品演出、快板书等节目内容。
3、秧歌,主要分布于顺店、郭连等地,群众用秧歌表现从播种到收获、喜庆的过程;
4、舞龙,主要分布于神垕、文殊、梁北、城区等,群众用舞龙来表达祈雨、祭祀等场景;
5、撤犟驴,是表达主人训服犟驴时的滑稽表演动作。主要分布于郭连。表演用人较少,既可单独演出,又可配合铜器、舞狮、竹马、旱船混合演出。表演难度较大,伴随着铜器声声,主人牵犟驴粉墨登场,还没等你看清犟驴的模样,只听啪!啪!啪!几声震耳的鞭响,犟驴便撒野似的绕场子狂奔起来。表演者脚蹬高跷,者训驴一甩鞭,犟驴蹿几蹿,时而翻滚,时而跳跃,时而尥蹶子,时而立起向主人狂鸣撕咬。
6、小毛驴表演,主要分布于苌庄九里山一带。历史悠久,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小毛驴成了不可或缺的的角色,最早小毛驴直接上场,后来不断改进,演员扮演小毛驴,表演诙谐、生动、有趣,体现出人们内心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7、传统的腰鼓、盘鼓等,主要分布于神垕、鸠山、顺店、苌庄、鸿畅、花石、火龙、文殊、郭连等地,他们各有特点,在禹州的各个区域内活动,带动了当地文化活动的开展。
禹州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演变中,有的消亡、有的发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那些好的、适应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都保留下来了。禹州的传统文化也同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一样,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传承了下来。
在2008年到2013年间,禹州群众艺术馆与森林植物园联合举办了每年的舞狮大赛、鼓乐比赛、秧歌比赛,一时间各类文艺团队蜂拥而至,像舞狮团队,一度达20多支,而且还恢复了失传多年“云天磨”等技艺并加以改进,像花石的观音堂舞狮、文殊薛河舞狮、朱阁沙陀舞狮都能表演云天磨。神垕北大舞狮则另辟蹊径,把当地传说故事融入舞狮表演;朱阁祁庄舞狮则把传统舞狮以绣球戏狮,狮子钻火圈、狮子蹬高跷、狮子板凳楼等分节表演,再加上解说,使观众看的明明白白,他们的表演也登上了2019年央视首届功夫春晚的舞台。
在鼓乐方面,鸿畅岘口的盘鼓表演威武雄壮,花石的盘鼓表演用舞蹈动作来指挥,苌庄的盘鼓表演含有武术的成分,他们的表演各有特色,多次在许昌比赛中获得奖励。郭连有一支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太太组成的腰鼓队,常年活跃在郭连一带,她们不为获得多少掌声,更重的是通过腰鼓队的活动,活出了健康活出了自信活出了美丽。秧歌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来说,近年来有不断萎缩的趋势,仅有顺店和方岗等地的群众能表演。
经过我们抢救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像汉族民间稀有舞种《弓子锣舞》和《花棍舞》,花石徐庄社火等。
起源于清代的《弓子锣舞》是集铜器演奏、舞狮及舞蹈表演相结合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表演形式,它是由古老的祭祀仪式演化而来,具有铜器演奏、舞狮及舞蹈表演并重的独特风格,在中原地区十分罕见,是中原地区的稀有舞种。弓了锣舞的舞步基本上采用自由舞步。主要舞蹈动作有《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大闹天宫》、《天女散花》等。弓子锣舞的伴奏音乐铜器歌主要有《五虎下西川》、《锣鼓套》、《鸳鸯套》、《下西川》等,另外还有1个简短的“铜器首”,叫《凤凰三点头》。
起源于清代的花棍舞演出形式非常活泼自由。一个人可以表演,八个人或更多一些人均可表演。花棍舞的舞蹈动作主要有“十六棍”、“横打臂”、“四步转”、“上八棍”、“转身步”等。
弓子锣舞和花棍舞自清代以来,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从简单的动作到规范的舞蹈经历了很多人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走向没落,直到上个世纪末已难觅踪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对处于濒危状态的这两种汉族民间稀有舞蹈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文殊坡街、方岗、郭连军陈等地的村民,恢复了规模宏大的《弓子锣舞》表演。文殊镇暴沟村王红敏、海王村周荣妮组织村民恢复《花棍舞》已有成效,浅井等地已将花棍舞的舞蹈动作编入到广场舞中进行传播。
花石徐庄社火在进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后,结合时代特征,在进行传统民俗表演的同时,加入宣传党的各项政策的快板等内容,深受群众欢迎。
在传统文化获得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文化部门的文化活动导向作用十分显著,这些传统文化本身就因为平时受人员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活动不易,他们大多只能在传统节日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进行活动,也能为我们的春节活动增添节日的气氛,增强人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那我们文化部门的活动应该克服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的困难,为这些传统文化活动提供活动的平台,大力发展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