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基于I-P-O模型的虚拟教学团队建设
2019-01-12谢青芝彭军杨乐彭媛
谢青芝,彭军,杨乐,彭媛
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基于I-P-O模型的虚拟教学团队建设
谢青芝,彭军,杨乐,彭媛
(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基于I-P-O模型对高等学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虚拟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从输入—过程—输出三个阶段分别展开实践和讨论,获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验证了虚拟教学团队的先进性,开创了创新创业大潮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创新;人才培养;I-P-O模型;虚拟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创新创业大潮下,由创新能力强的师资组建的教学团队可以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某些高校长期以来在专业教学中过于重视部分教师的作用,职称评聘的指挥棒也强调教师的科研业绩。因此,大多数教师陷入困惑之中,失去参与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导致教师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雷声大雨点小,很多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共享,授课知识联系性不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渐落空[1]。
面对如此困境,江西农业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开展了基于I-P-O模型的虚拟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一、信息技术类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交流的方式日新月异,同时,也对学习方式产生着冲击。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去适应变化,并改变教学组织形式。Powell 等人定义:“虚拟团队是一群在地理空间上、组织上和时间上分散开的人,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一个或多个组织任务。”[2]虚拟团队的优点在于可以忽略时、空的限制,使沟通更有效并降低了分布式工作的成本和难度[3]。
就信息技术类课程而言,校企合作虚拟教学团队可以有效克服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协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促进教学中的优秀成果和来自社会一线的先进经验协同作用,进而可以使不同领域的知识更好地融合。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背景和特长,在创新创业精神的指引下,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这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
校企合作虚拟教学团队可以使人才培养着眼于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上。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也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二、基于I-P-O模型的实践研究
本文拟以江西农业大学开设的“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的虚拟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为例,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校企合作虚拟教学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等。
在此项教学改革实践中,利用1964年McGrath提出的I-P-O模型(Input-Process-Output,输入—过程—输出)中三个阶段[5]构建虚拟教学团队。其中I(输入)指的是虚拟教学团队的初始情况,包括师资结构、知识技能结构、技术支持与保障、角色配置与任务分工等。P(过程)指的是工作时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包括团队任务、团队行为、成员个人关系等。O(输出)指的是团队运转的结果,包括团队绩效、团队成员之间的满意度和外部对团队的满意度等[6]。
(一)I阶段
I(输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课程的虚拟教学团队,完成人员结构的有效配置。这包括团队规模与构成、成员的知识技能结构、成员的技术能力、成员的领导能力等[7]。
1. 师资结构
“WEB系统开发与设计”的课程教学团队主要由两类教师构成,即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学教师。主讲教师由3 人组成,考虑到对任务和人员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投入精力的要求,以江西农业大学专职教师为主。考虑到课程的时代性和应具有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网页开发、制作的经验,10名辅助教学教师主要来源为深圳肆专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麟安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线信息科技企业的工程师,江西农业大学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师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虚拟教学团队的师资结构
2. 知识技能结构
团队中的成员应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在远程教学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同时,成员应当包容、合作、积极主动,能够全身心投入团队的工作[8]。在“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中,有 3 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能够代表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其余成员为工程师、讲师、助教或研究生。所有成员都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3. 技术支持与保障
“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虚拟教学团队通常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短信、网络视频、电子邮件、QQ 群等工具,召开异地工作会议,实现成员之间的意见交流等[9]。
4. 角色配置与任务分工
在“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虚拟教学团队中,主讲教师主要负责团队整体工作的协调,指导并参与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参与教学过程,引领开展教学改革等。辅助教学教师负责建设方案的具体实施,辅助主讲教师的各项工作,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等。
(二)P阶段
P(过程)阶段指虚拟教学团队开展工作时成员之间的互动活动,包括团队任务、团队行为等。
1. 团队任务
“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经讨论后商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团队任务。具体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虚拟教学团队任务分解表
2. 团队行为
虚拟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定期的虚拟会议,特别要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通过对课堂情况、教学进度、学生反馈进行讨论与分析,总结经验,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修订教学设计。将一线信息企业的社会生产需求融入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任务中布置给学生完成,可以组织课程知识掌握良好的学生参与到信息企业的实际项目中。
3. 成员关系
虚拟教学团队在教学中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沟通,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融洽的成员关系,培养了团队的凝聚力。这也为团队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O阶段
O(输出)阶段,虚拟教学团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应教学成果,包括团队绩效、满意度分 析等。
1. 团队绩效
1年多来,虚拟教学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创新求实,“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初有成效。主要的团队绩效如下:
一是完成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求分析。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一线信息技术企业的社会生产需求和课程教师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完成需求分析,形成调查报告[10]。
二是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求和江西农业大学专业课程建设规程、标准,完善了“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文件,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的评审。
三是建设完成了“WEB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已经通过江西农业大学网络课程建设验收,网络课程首页画面如图2所示。
四是完善了“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的网络试题库,累计添加试题103题。
五是明确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课程正式开出后的教学及管理工作。
图2“WEB系统开发与设计”网络课程首页
六是教学与教学改革研究联动实践卓有成效。“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结合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等工作实际,撰写研究论文并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JXJG-16-3-19)《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校企合作虚拟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已于 2016 年正式立项开展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这种教学与教学改革研究联动实践的形式,促进了整个虚拟教学团队对如何在创新创业时代大潮中将教育教学与社会生产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如何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反思,并切实提高了整个虚拟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的水平。
七是虚拟教学团队成果得到了推广。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被南昌工学院、江西卫生职业学院等兄弟院校引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之中。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这几所兄弟院校的教师也参与到虚拟教学团队中,进行协同研究创新合作,在所属高校开展虚拟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探索,这几所兄弟院校的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映良好。
2. 满意度分析
“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组建并运行1年以来,团队成员间建立起基于能力的了解型信任关系,保障了教学团队的执行力,同时也形成了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成员信任程度达到95%以上。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学满意度也达到了96.5%。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 I-P-O模型,对“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展开了虚拟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研究,并分别描述与分析了输入—过程—输出三个阶段。该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输入设计、实施过程和教学绩效输出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促使年轻教师与一线信息科技企业工程师一起加入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团队。通过将一线企业的社会生产需求带到课堂中,切实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在“WEB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网络课程建设中培养了硕士研究生,是整合高校、社会优势与优质教学资源的有力探索,也是虚拟教学团队有效运作的良好开端。相关宝贵经验在部分兄弟院校的推广实践中获得好评,也可为其他课程的虚拟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提供很好的借鉴与参考[11]。
图3 虚拟教学团队输入—过程—输出之间的关系
[1] 张吉立.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39-41.
[2] Powell A, Piccoli G., Ives B. Virtual teams: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The DATA 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 35(1): 6-36.
[3] Joseph E. Mcgrath, Hollingshead. Groups interacting with technology[M].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4.
[4] 彭军,周红燕,涂清华.基于协同创新观点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广场,2015(4):73-77.
[5] 项凯标.动态环境下团队过程、共享心智模型和组织绩效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6] 陶水龙,李莹,刘小星.虚拟团队与远程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0(4):65-69.
[7] 杨永建,刘占荣.虚拟环境中的课程教学团队运作——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1(6):53-58.
[8] 姜玉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续)——第六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3(6): 5-9.
[9] 陈丽,邹运明,谢洁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虚拟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以共享《光伏技术与应用概论》课程为例[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7-49.
[10] 刘怡娟.远程开放教育中以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教师虚拟团队构建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17-21.
[11] 蒿丽萍,王玉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群虚拟教学团队建设及管理[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6):63-66.
G350;TP391
A
1674-893X(2018)03−0108−04
2018-01-25;
2018-04-12
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校企合作虚拟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以信息技术类课程为例”(JXJG-16-3-19);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整合课程研究与实践”(JXJG-16-3-16)
谢青芝(1995—),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彭军(1981—),男,江西永新人,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教学、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联系邮箱:totato@126.com;杨乐(1980—),男,江西进贤人,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农业信息化
[编辑: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