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创”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9-01-12朱桂英袁玉萍何东丁艳清于辉
朱桂英,袁玉萍,何东,丁艳清,于辉
基于“双创”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朱桂英,袁玉萍,何东,丁艳清,于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评价与监控机制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有效地考核、评定和检测高等教育的实际效果。而我国在“双创”教育的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双创”教育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评价基于“双创”的高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双创”教育,按照目标教育、文化创新和创业精神的要求,考虑到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三个层面,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全面控制“双创”教育过程和绩效,促进“双创”教育的实施,为“双创”教育的评估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依据。
“双创”;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作为一种应用型教育的“双创”教育,是把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是全体学生,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双创”教育是一种“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一手抓适应社会基本需求的培养,一手抓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学生不仅要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能力,还要具有创造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培养“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习惯,为个体的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广义的“双创”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在校的学生,还包括那些有创业打算或已经创业的群体。
在“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基于“双创”的高等教育改革能够更有效地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是高校毕业生实现高水平就业的重要手段。同时教育部指出,要积极推动高校“双创”教育,彰显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改革高等教育提供重要的战略措施,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思维方法。“双创”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是实施就业政策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实施教育改革的要求,是重要而迫切的。加强“双创”教育是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待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二、构建“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国家对高校的“双创”教育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按照国家战略部署的要求,两年多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双创”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但由于时间短、经验少,在实施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也指出,我国的“双创”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双创”教育观念,没有把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理念严重落后于“双创”教育的实践;二是“双创”教育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差,教学方法不足,目标不够有效;三是缺乏实用平台的支持和指导,培养创新型企业家的教育体系需要改进。为此,《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建立“双创”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督导落实,从而使高校“双创”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以《意见》中关于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具任务为标准,构建科学可行的“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实际价值。
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其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真正建立“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双创”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尚不够丰富。从发展的实践来看,各高校往往只看“双创”教育开展的结果,而对结果的形成机理并不重视,质量控制也不到位,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不规范,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双创”教育开展的质量和水平。从研究的成果来看,尽管一些学者正在探讨如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则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定量指标、主观性较强、实用性不强等。另外,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上,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没有相关的成果支撑,导致指标体系缺乏理论根据。
由于我国高校没有形成公认的“双创”教育指标体系,因此要正确引导高校的“双创”教育健康发展,“双创”教育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国际化的人才开发理论,建立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对于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主动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提升和完善“双创”教育质量成为各高校的必然选择。为了确保高校“双创”教育的健康发展,制定一个可以示范、推广、指导和操作的制度,加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成为各高校实施“双创”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为了形成一个适应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教育体系,也为了解决高校实施“双创”教育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有必要考虑“双创”教育规律,着眼于方法和机制,找到与我国国情及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形成与“双创”教育规律和特点相符合的教育机制。
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评估指标体系不适合“双创”教育,其评估标准不够科学,尤其是评价方法比较落后。建立立足“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双创”教育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将有力地促进“双创”教育的实施与管理,从而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
三、“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双创”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对高校的“双创”教育要从环境、投入和产出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通俗地讲,高校“双创”教育的环境是全国各级政府的创新创业政策和创新基础平台,“双创”教育的投入是人力资源、物质保障和课程教学组织活动,而最终的教育效果是产出。因此,建立高校“双创”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我们选择环境、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作为影响因素。
(一)“双创”环境
环境是“双创”的基础,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壮大的土壤。没有环境这一土壤,创新创业活动这棵幼苗就不能茁壮成长,将严重影响高校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效果。创业氛围和创业平台构成了高校的创业环境。其中,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热情是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的间接反映,企业在高校“双创”教育中的作用是创业氛围的体现。另外,创业平台作为高校建立、实施、引导创业活动的相关机构,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活动的成败。
(二)“双创”教育投入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投入,是“双创”教育有序、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这直接反映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双创”教育投入主要由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资金投入三个方面组成。其中,作为“双创”教育实施者的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效果。能否把学生培养成创业者和企业家,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是至关重要的。课程建设的好坏将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有效性。此外,充足的资金也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保证,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不能没有财力的支持。
(三)“双创”教育产出
我国高校为开展“双创”教育活动投入了各种资源,教育效果就是产出的最终表现。反过来,“双创”教育的成果也可以起到激发大学生进一步增强自身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作用。因此,“双创”教育产出是影响高校“双创”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应用型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基于上述构建“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对高校“双创”教育的具体实施意见和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全面、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包含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一)社会层面
社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支撑。社会层面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优惠政策、社会氛围和企业团体。社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赞同和认可,可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另外,商业团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还包括公益基金项目的支持和校友的捐赠;社会氛围包括社会对“双创”教育的认可度和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企业团体涉及校企合作和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
(二)高校层面
如果说学生是“双创”教育的受益者,高校即是“双创”教育的实施主体,同时又是实施“双创”教育的主体单位和地点。高校层面主要包括文化环境、组织机构、课程体系和教学人员。文化环境由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及资源投入,讲座、论坛、沙龙等的数量,创新创业竞赛的数量和学校的支持程度构成;组织机构是由教育设施及实践基地、创业指导中心机构数量构成的;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开出率、跨学科课程开设率和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构成;师资队伍由有创业经历的教师和有培训经历的教师构成,注重考察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双创”教学能力。
(三)学生层面
“双创”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直接成果就是学生的成就。学生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背景和学生能力。家庭的支持程度、有多少学生有家族企业、多少学生有工作经验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构成了学生背景。学生能力包括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参与创业的比率以及创新能力和创业成就。
五、结论
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双创”教育从环境、投入和产出三个子系统出发,构建了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的“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增强了不同高校对比的科学性。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7-12-18].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洪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 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145-147.
[3] 高希,何蔚超,杨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国际创新型人才评价理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2):4-5.
[4] 吴婷,曾一帆,曾立基.基于AHP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 25(6):21-24.
[5] 冯艳飞,童晓玲.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137-140.
[6] 张海兵,徐诚.基于改进AHP的目标价值评估模型分 析[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7(1):228-230.
[7] 廖朝辉,胡盛强,张毕西,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订单优先等级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24): 191-194.
[8] 高苛,华菊翠.基于改进AHP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J].现代教育管理,2015(4):61-64.
[9] 李家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与发展[EB/OL]. (2012-11-06)[2017-12-18].http://wenku.baidu.com/view/43a260ef102de2bd9605889f.html.
G640
A
1674-893X(2018)03−0029−03
2017-12-26;
2018-03-17
黑龙江省教改项目“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SJGY20170440);大庆哲社项目“大庆推进全民阅读问题研究”(DSGB201811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改项目
朱桂英(1972—),女,黑龙江庆安人,博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育,联系邮箱:zhuguiying197211@163.com;袁玉萍(1970—),女,山东成武人,博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学;何东(1967—),男,黑龙江密山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编辑: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