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投资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
——基于异质性和非线性的实证考察
2019-01-12李长英
李长英,张 骞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与人类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李坤望等,2015)[注]李坤望,邵文波,王永进:《信息化密度、信息基础设施与企业出口绩效——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习近平,2018)[注]习近平:《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941337.2018-04-21。,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持续稳步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把利用信息化提到了“全面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度。那么,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信息化建设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地区信息化投资是否具有边际递减效应或网络效应等非线性特征?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学术界对信息化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很多探讨,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或行业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信息化对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Frishammar和Hörte(2005)[注]Frishammar J.,Hörte S.A.“Managing External Inform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Th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3):251-266.发现信息化与企业工艺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artel等(2007)[注]Bartel A.,Ichniowski C.,Shaw K.“How do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ffect Productivity? Plant-Level Comparisons of Product Innovation,Process Improvement and Worker Skill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122(4):1721-1758.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推动企业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Kleis(2012)[注]Kleis L.,Chwelos P,.Ramirez R.V.,Cockburn I.“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angible Output:The Impact of IT Investment on Innovation Productivity”.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2,23(23):42-59.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投资每增加10%会促进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产出提高1.7%;董祺(2013)[注]董祺:《中国企业信息化创新之路有多远?——基于电子信息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3年第7期。针对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进行的分析,也证实了信息化投入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增加。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Aral和Weill(2007)[注]Aral S.,Weill P.“IT Asse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d Firm Performance:How Resource Alloc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Explain Performance Vari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5):763-780.的研究表明,不但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总体强度与创新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而且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对企业创新具有负向作用;Spiezia(2011)[注]Spiezia V.“Are ICT Users More Innovative? An Analysis of ICT-enabled Innovation in OECD Firms”.OECD Journal:Economic Studies,2011(1):99-119.认为信息化并不能提高企业的发明创新能力;韩先锋等(2014)[注]⑨韩先锋,惠宁,宋文飞:《信息化能提高中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效率吗》,《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2期。发现信息化投入存在边际递减效应,信息化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此外,有些学者发现信息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着企业或行业异质性(Paunova和Rollob,2016[注]Paunova C.,Rollob V.“Has the Internet Fostered Inclusive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World Development,2016,78:587-609.;韩先锋等,2014[注]⑨韩先锋,惠宁,宋文飞:《信息化能提高中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效率吗》,《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2期。;孙早和徐远华,2018[注]孙早,徐远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吗?——基于2002-2013年高技术17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在区域层面,据我们所知目前仅有两篇文献对我国信息化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储伊力和储节旺(2016)[注]储伊力,储节旺:《信息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基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比较分析》,《情报杂志》,2016年第7期。发现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比较显著,而在中部地区不显著;张骞和吴晓飞(2018)[注]张骞,吴晓飞:《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马太效应存在吗》,《科学决策》,2018年第7期。则认为信息化对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因此信息化有利于缩小区域创新差距。总之,现有文献对于信息化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还很不足,不仅鲜见信息化对不同地区创新能力异质性影响的分析,而且缺乏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非线性影响(尤其是网络效应)的研究。
针对现有研究的这些缺憾,我们拟从异质性和非线性视角,利用中国2003-2016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信息化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期待本文的研究不仅能丰富信息化与创新能力关系的文献,而且对我国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二、理论机制分析
(一)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分析
区域创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微观主体研发创造新技术或者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新技术的活动,知识、信息、数据、技术等要素是区域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信息化增强了知识溢出、加速了信息传播、带来了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促进了技术更快更广的传播与扩散(Paunova和Rollob,2016;孙早和徐元华,2018)[注]Paunova C.,Rollob V.“Has the Internet Fostered Inclusive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World Development,2016,78:587-609.[注]孙早,徐远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吗?——基于2002-2013年高技术17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利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区域创新主体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不断获取更多、更优的创新生产要素(茶洪旺和左鹏飞,2017)[注]茶洪旺,左鹏飞:《信息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站在前人和他人的肩膀上”实现自身的知识积累,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跃升。信息化通过降低沟通成本(Agrawal和Goldfarb,2008)[注]Agrawal A.,Goldfarb A.“Restructuring Research:Communication Costs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4):1578-1590.、弱化空间距离限制(徐德英和韩伯棠,2016)[注]徐德英,韩伯棠:《电商模式下区域创新绩效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科研管理》,2016年第11期。,推动了不同地域、不同组织之间的研发合作(Ding等,2010;Forman等,2014)[注]Ding W.W.,Levin S.G.,Stephan P.E.,Winkler A.E.“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Scientists’ Productivity,Quality and Collaboration Patterns”.Management Science,2010,56(9):1439-1461.[注]Forman C.,Goldfarb A.,Greenstein S.M.“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NBER Working Papers,2014.,有助于不同的创新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创,从而产生“1+1>2”的效应;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创新组织完善内部管理、激发内在创新活力,进而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绩效。信息化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韩先锋等,2014)[注]韩先锋,惠宁,宋文飞:《信息化能提高中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效率吗》,《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2期。,提高创新要素市场和创新成果市场的运行效率。因此我们认为,信息化是驱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持续进行的信息化投资可能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运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熟练劳动力、先进组织制度等补偿性投入(Bresnahan等,2002;汪淼军等,2006;韩先锋等,2014)[注]Bresnahan T.F.,Brynjolfsson E.,Hitt L.M.“Information Technology,Workplace Organization,and the Demand for Skilled Labor:Firm-Level Evid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1):339-376. 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关于企业信息化阶段性互补机制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6 年第1 期。韩先锋,惠宁,宋文飞:《信息化能提高中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效率吗》,《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2期。,我国不同地区在基础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制度质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使得同等程度的信息化投资对创新能力的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换言之,信息化投资对不同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可能具有异质性。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技术的使用效果会因人而异,创新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越高,其利用信息化产生的边际收益就会越大,在人力资本较为丰富的地区,信息化投资带来的创新溢出效应可能会更大,因此我们推断,人力资本会正向调节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信息化建设本身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离不开金融支撑,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不仅可以直接为信息化投资提供信贷支持,而且可以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来缓解企业等创新主体的融资约束(贾军和邢乐成,2016)[注]贾军,邢乐成:《信息通信技术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基于金融制度边界的分析框架》,《中国经济问题》,2016年第5期。,因此金融发展在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中可能具有“催化”作用。从技术市场的角度,作为创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易市场,技术市场能够带来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戴魁早,2018)[注]戴魁早:《技术市场发展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7期。,因而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区技术市场越完善,创新要素的流动性就越好、配置效率也就越高,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可能会越强。从交通基础设施的角度,便利的交通为吸收外部知识、增进创新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途径,对于协调经济空间布局,缩小区域差距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李红等,2018)[注]李红等:《中国高速铁路区际人口流的异质性初探——基于南广与贵广高铁的调研问卷调查》,《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而信息化与交通基础设施的结合会促进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徐德英和韩伯棠,2016)[注]徐德英,韩伯棠:《电商模式下区域创新绩效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科研管理》,2016年第11期。,因此交通基础设施越完善的地区,信息化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可能会越好。从政府参与的角度,虽然区域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知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途径增强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则可能会弱化微观主体进行信息化投资的动力并且抑制其创新活力,甚至产生不利于信息化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总之,地方政府干预对信息化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存在不确定性。此外,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密不可分,在2006年国家颁布实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前后,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
(二)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分析
作为一种要素投入,信息化投资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朱斌和杜群阳,2018)[注]朱斌,杜群阳:《信息化投资、企业规模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制造企业的数据》,《东岳论丛》,2018年第5期。,当信息化水平处于较低的范围时,信息化投资能够带来显著的创新溢出效应,递增的边际效应会促使创新主体不断追加投资以最大化创新收益,但是当信息化投资强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信息化对创新能力的边际效应会随着投资强度的继续增大而不断衰减,因而在总体上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韩先锋等,2014)[注]韩先锋,惠宁,宋文飞:《信息化能提高中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效率吗》,《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2期。。然而,从现实发展来看,虽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很不充分,尚未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区域创新的引领作用,信息化投资可能没有达到理想的“峰值”;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正处于第三次发展浪潮的新阶段,抢抓历史机遇,适应发展形势,跟上乃至引领全球信息化浪潮仍然需要持续进行信息化投资。因此,我国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边际递减现象可能尚未出现。
此外,现有研究表明,信息化对经济增长及生产率的边际效用会随着信息化应用程度的提高而增大(Röller 和Waverman,2001;郭家堂和骆品亮,2016)[注]Röller L.H.,Waverman L.“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Simultaneous Approac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909-923.[注]郭家堂,骆品亮:《互联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吗?》,《管理世界》,2016年第10期。,也就是存在信息化发展的网络效应。在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方面,我们认为也可能存在网络效应。信息化应用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有更多的经济个体和组织加入网络大军,进而带来知识、信息、数据的指数型增长,这些创新资源的传播与共享不仅有利于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产出,而且会增强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并且,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且具有数以亿计的潜在网络人口,互联网普及率正逐年上升,因此我们推断,信息化发展在我国区域创新领域的网络效应已经显现,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会随着网络用户规模的扩大愈加显著。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
为了实证检验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我们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模型如式(1)所示:
RICit=α+βINFit+δXit+μi+φt+εit
(1)
上式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度。被解释变量RIC表示区域创新能力,核心解释变量INF为信息化投资强度,X代表其他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控制变量,包括人力资本HC、金融发展FIN、技术市场TM、交通基础设施TRA、政府参与GOV、对外开放OPEN和产权结构NSOE;α代表常数项,β、δ为变量的估计系数;μi表示省份固定效应,φ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在基准模型(1)的基础上,我们分别引入信息化投资与各个区域特征变量的交互项,以此来验证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异质性,该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可以表示为:
RICit=α+β1INFit+β2RCVit+β3INFit×RCVit+δXit+μi+φt+εit
(2)
式(2)中,RCV代表各个区域特征变量,包括本文分别选取了人力资本HC、金融发展FIN、技术市场TM、交通基础设施TRA和政府参与GOV,交互项INFit×RCVit用以刻画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异质效应。
为了考察2006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前后,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可能存在的差异,我们引入时间虚拟变量T:
然后在模型(1)的等号右边加入交互项INFit×T,以此刻画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
我们还将使用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检验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可能具有的非线性效应,因而构建了模型(3):
RICit=α+ρ1INFitI(Qitγ)+ρ2INFitI(Qit>γ)+δXit+μi+φt+εit
(3)
其中,I(·)代表示性函数,Q为门槛变量,包括信息化投资INF和网络用户规模NET,分别用以验证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和网络效应,γ为门槛值,ρ1、ρ2分别表示在门槛值划分的两个区间内自变量(信息化投资INF)对因变量(区域创新能力RIC)的估计系数。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一般而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表现为专利产出数量的多少,因而专利申请数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常见指标,具体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鉴于不同专利类型的创新程度存在差别,我们采纳白俊红和卞元超(2016)[注]白俊红,卞元超:《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创新生产的效率损失》,《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1期。的做法,对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分别赋予0.2、0.3和0.5的权重,取其加权平均数的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RIC的代理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
信息化投资水平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我们采用地区信息化投资占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来衡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强度。其中,信息化投资又分为信息化硬件投资和信息化软件投资(朱斌和杜群阳,2018)[注]朱斌,杜群阳:《信息化投资、企业规模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制造企业的数据》,《东岳论丛》,2018年第5期。,借鉴相关研究(渠慎宁,2017;张骞和吴晓飞,2018)[注]渠慎宁:《ICT与中国经济增长:资本深化、技术外溢及其贡献》,《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第10期。[注]张骞,吴晓飞:《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马太效应存在吗》,《科学决策》,2018年第7期。的做法,我们分别使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地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测度,两者加总即为地区信息化投资总额。
3.门槛变量
本文的门槛变量有两个,一是信息化投资INF,也就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测度指标如前文所述;二是网络用户规模NET,我们使用地区年末互联网用户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来表征,这与郭家堂和骆品亮(2016)[注]郭家堂,骆品亮:《互联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吗?》,《管理世界》,2016年第10期。检验网络效应时所用的变量指标一致。
4.区域特征变量及控制变量
人力资本HC用地区六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对数)衡量,计算方法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数×6+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数×9+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数×1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16)/六岁及以上总人口数”。金融发展FIN的测算指标为地区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除以地区生产总值。技术市场TM反映了一个地区知识产权交易情况,用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对数)表示。交通基础设施TRA以铁路和高速路密度即每一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铁路和高速路的通车里程(对数)为代理变量。政府参与GOV用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值表示。除了上述区域特征变量外,本文计量模型的控制变量还包括对外开放OPEN和产权结构NSOE,分别采用地区进出口总额(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非国有经济比重(1-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销售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来测度。
(三)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用的数据为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剔除了港、澳、台、藏)的面板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地区数据)和Wind经济数据库。对于计量单位为美元的变量,我们首先根据当年度的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将其折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数据,然后再进行相应测算。表1汇报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计量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和异质性结果
我们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对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发现max{VIF1,VIF2,…,VIF7}=4.85,远小于经验法则的最低要求(10),因此不必担心多重性共线性问题。Hausman检验的结果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从而支持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我们还运用工具变量法对模型进行了内生性检验(以核心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数据作为IV),结果表明本文的计量模型不存在内生性问题。我们最终使用Driscoll-Kraay标准误调整的固定效应估计模型(Driscoll和Kraay,1998)[注]Driscoll J.C.,Kraay,A.C.“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 with Spatially Dependent Panel Data”.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8,80(4):549-560.进行了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回归结果
注:回归时对解释变量(虚拟变量除外)进行了去中心化处理,括号内数值为采用Driscoll-Kraay方法估计的标准误,*、**、***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
由模型(1)的结果可知,在控制了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技术市场、交通基础设施、政府参与、对外开放、产权结构以及省份和年份固定效应的前提下,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边际效用为0.048,且在1%水平下显著,意味着信息化投资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投资每增加1%将带动区域创新产出提高0.048%,因此可以判断总体上我国信息化建设产生了良好的创新溢出效应。
模型(2)引入了信息化投资与人力资本的交互项,此时信息化投资的估计系数仍显著为正,系数值为0.037,小于模型(1)的结果,同时交互项系数为0.030且高度显著,从而说明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信息化投资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换言之,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信息化投资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因此,作为一种技能偏向型技术,信息化创新溢出效应的实现需要优质充裕的人力资本作保障。
模型(3)中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025,小于模型(1)的结果,并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信息化投资与金融发展的交互项的估计值为0.040,且高度显著,这表明金融发展正向调节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信息化产生的创新溢出效应就越大。金融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血液”,而且可以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多更准更优的信贷支持,从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模型(4)中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系数为0.031,信息化投资与技术市场的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且为0.053,可见技术市场发展在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技术市场为知识、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的相互流动提供了制度化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信息化发挥知识溢出、信息传播、技术推广等功能的“供给源”。因此,技术市场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提升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果。
模型(5)中信息化投资变量以及信息化投资与交通基础设施的交互项的影响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估计值分别为0.036、0.022,从而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显著增强了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在交通通达度比较高的地区,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果更好。
模型(6)加入了信息化投资与政府参与的交互项,结果显示,信息化投资的估计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0.058,大于其在模型(1)中的估计结果,但是交互项的系数为负,并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的干预不利于信息化投资发挥创新溢出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对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信息化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也可能是政府的不当行为导致了一些阻碍信息化发挥作用的制度性障碍,如“信息孤岛”等,因此减少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能够扩大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模型(7)中信息化投资变量以及信息化投资与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系数值分别为0.041、0.101,意味着2006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以后,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明显增强。不难理解,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服务水平日益提升,阻碍信息共享、不利于信息化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渐破除,因此信息化已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内容,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
其他控制变量方面,OPEN 的估计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说明对外开放能够产生积极的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NSOE的系数为负但不够显著,可见产权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十分有限,一个可能的解释为:国有企业为了响应国家自主创新政策以及获取创新补贴,因而更倾向于进行“策略式创新”,非国有企业由于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出于技术保密的考虑,所以并不热衷于专利申请,从而造成总体上产权结构与区域创新产出的关系不太明显。
(二)非线性回归结果
在使用门槛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判断门槛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个数,亦即进行门槛存在性和真实性检验。
表3 门槛存在性检验结果
对于门槛存在性,我们使用自抽样法反复抽样500次来确定门槛个数并检验其显著性,结果如表3所示。当以信息化投资作为门槛变量时,单门槛检验的F值为9.28,P值为0.5640,难以拒绝不存在门槛效应的原假设,说明信息化投资变量未通过门槛存在性检验,不能再进行门槛回归分析,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使用门槛回归模型来检验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边际递减效应。鉴于此,我们在计量模型(1)的等式右边加入信息化投资的平方项INFSQ,用以检验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否具有非线性趋势,回归结果将在后文汇报说明。
图1 网络用户规模的门槛估计值和置信区间
变量(1)(2)INF0.064∗∗(2.81)INFSQ-0.003(-0.93)INF(NET≤0.2419)2.0490∗∗∗(3.31)INF(NET>0.2419)7.3256∗∗∗(8.11)HC0.199∗∗∗(7.88)0.2401∗∗∗(5.02)FIN0.044∗∗(2.37)0.1752(1.58)TM0.104∗∗∗(7.06)0.0881∗∗∗(4.30)GOV0.143∗∗∗(7.71)0.2164∗∗∗(8.65)TRA0.242∗∗∗(3.95)0.4162∗∗∗(3.84)OPEN0.118∗∗∗(6.94)0.6769∗∗∗(4.67)NSOE-0.050(-1.65)-0.6620∗∗∗(-3.04)年度虚拟变量YESYESConstant-0.594∗∗∗(-17.03)-0.9477(-0.87)样本量420420R20.95130.957F168429373.55
注:括号内数值为t值,*、**、***分别表示10%、5%、1%显著性水平。
当以网络用户规模作为门槛变量时,单门槛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双门槛未通过检验,由此判定,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网络用户规模的单门槛效应。
对于门槛真实性检验,可以通过构造门槛估计值的置信区间并借助似然比函数图来实现。经检验得知(见图1),网络用户规模的单门槛值为24.19%,95%置信区间为[0.2125,0.2421],网络用户规模的单门槛估计值通过了真实性检验。
表4汇报了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非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由模型(1)结果可知,信息化投资INF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信息化投资平方项INFSQ的估计系数为负但不显著,因此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边际递减现象。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来补足短板,并且相比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信息化投资的力度仍显不足。
表4模型(2)的结果显示,在根据门槛值0.2419划分的两个样本区间内,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性为正;当NET≤0.2419,影响系数为2.0490,当NET>0.2419,影响系数为7.3256,后者是前者的三倍多。可见,当网络用户规模超过24.19%的门槛时,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加强劲,因此信息化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网络效应特征,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不断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日益庞大的网民规模。
(三)稳健性检验
对于基准回归和异质性结果,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汇报稳健性检验结果,作者备索。:第一,其他变量指标保持不变,以地区专利授权总数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重新进行基本回归;第二,其他变量指标保持不变,以地区信息化资本存量与总物质资本存量的比值作为信息化投资水平的衡量指标[注]信息化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均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核算,具体计算过程未进行汇报,作者备索。,再进行基本回归;第三,所有变量指标保持不变,使用LSDV法进行回归。我们发现,上述三种检验的回归结果均与表2汇报的结果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前文结论分析的稳健性。
对于网络效应回归结果,我们进一步考虑以下情形:(1)以专利申请数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并以信息化资本存量占比为核心解释变量指标,(2)以专利授权数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并以信息化资本存量占比为核心解释变量指标,(3)以专利授权数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并以信息化投资额占比为核心解释变量指标,对其分别进行门槛检验,结果发现三种情形下均存在网络用户规模变量的单门槛效应,并且单门槛估计值均与前文的临界值相当接近,门槛回归结果也符合前文的分析,因此本文关于信息化投资网络效应的结论非常稳健[注]此外,在此三种情形下采用门槛模型和加入核心解释变量的平方项方法进行“边际递减效应”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均不能有效证实信息化投资(资本)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已呈现边际递减趋势。。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异质性和非线性视角,基于中国2003-2016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信息化投资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技术市场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以及地方政府干预程度比较小的地区,信息化投资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2006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效增强了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仅没有出现明显的边际效应递减现象,反而表现出显著的网络效应,即当网络用户规模(即地区年末互联网用户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24.19%的临界值时,信息化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大。
我们的研究隐含了两点政策启示。第一,由于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和网络效应,所以要继续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抢抓世界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加大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不断提高网络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信息化技术与区域创新系统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努力促进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共享共用。第二,因为信息化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效果受到区域特征的异质影响,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环境:一是加大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入力度,鼓励支持“互联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加高技能劳动力供给,进而提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金融对区域创新的支撑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互联网+金融”,拓宽创新项目的融资渠道,扩大创新项目的信贷规模,提高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发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型技术交易市场,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为企业、科研机构等区域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服务,并不断提高精准化服务水平;四是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机场建设,加快完善全国和区域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内外创新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五是减少地方政府对区域创新活动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破除阻碍信息化发挥创新溢出效应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信息孤岛”。